文章详细页面

“打工文学”期待深化
在线阅读 收藏

评论家提出打工文学应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表达方式和情感模式上要有新的追求。

据悉,现在国内业余从事文学写作的打工作者有两三万人,他们真实地反映打工生活的作品,已成为当下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不久前,筹备多时的中国打工文学馆即将落户苏州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打工文学的进一步关注。

评论家南帆认为,“打工文学馆”的建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于繁荣打工文学应该能起到积极作用。他说,中国社会的劳工数量很大,他们的情感需求不应该被忽视,文学是他们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这直接导致了打工文学的兴起。南帆进一步谈到,一些打工者通过文学的方式来书写他们的生存状态,抒发他们的情感,他们的作品已经吸引了一部分读者,并引起了文坛的关注,但是打工文学是否能作为一个整体被加以描述,仍有待商榷。可能相当多打工者本身并不一定喜欢表现自己生活题材的作品,而且许多爱好文学的打工者创作时大都依循着中学老师提供的抒情文学范本,其最终目标是升到标准作家的模式上。打工文学作者们为文坛提供了新的文学经验,但其作品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模式有模式化的趋向,我们期待他们未来在形式上能有新的追求。

评论家雷达谈了阅读打工文学时一些新的感受,比如打工文学作者在创作中不再单纯写劳资对立,也写到他们的相互理解,这种现象是打工文学目前出现的一种新变化。他说,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作为异乡人,他们处于一种在路上的漂浮状态,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初期的打工文学主要描写打工者对周遭环境以及艰苦物质条件的抗争,富于现实主义力量,传递着一种改善农民工自身处境的情绪。雷达认为,劳资矛盾、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人与环境的矛盾、地域差异以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等这些基本主题,仍然会在今后的打工文学作品中继续得到贯彻。谈到打工文学的发展,雷达表示,打工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和知青文学一样,是一种阶段性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打工文学这种形式会逐渐融合、变异甚至消失。打工文学拥有非常宝贵的内核,它继承了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拥有关心人民疾苦、描写人民切肤之痛的可贵元素。雷达希望打工文学能够继续关注小人物,同时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不仅要关注打工者的生存状况,还要关注他们的灵魂,而且打工文学要不断开拓新的题材,表现广阔生动的社会生活。

吴义勤一直关注文学评论界以及社会对打工文学的态度,他认为在讨论打工文学时,应该首先关注文学本身的层面。他说,打工者能进行文学创作,说明其本身就具有文学梦想和才能,他们的成功是文学意义上的成功。打工作家从生命和生活中爆发出来的对文学性的感受,呈现出丰富的原生态的文学性,同时具有广阔的生长空间,对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王十月、郑小琼等人本身已经是作家,“打工者”这一称谓只是赋予他们的文学一些独特的特点。在考察打工文学时,作家的身份应该只被作为考察文学的某种因素,而不宜超出文学本身。评论界应更多地从作家和文学本身的层面对打工文学加以肯定,关注其作品的审美性和文学性。如果因为作家的“打工者”身份而降低对其作品审美性、文学性的要求,这实际是对打工作家的轻视。

评论家孟繁华不大赞同把包括打工文学在内的写作仅仅简单地归于底层写作,在他看来,所谓的底层文学只是一个临时性的概念,因此歧义不断;但它又是一个可以通约的概念,文学界都知道这个概念指的是什么。他说,对这样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讨论已经有好几年了,而对一个文学现象的讨论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本身就值得重视。在这一文学现象出现初期,苦难叙事、同情悲悯等情感立场非常多,现在不是这样了,无意识的“民粹主义”逐渐后退,或者说大家对改革开放以来现实生活问题的复杂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这个变化是重要的,它深化了这一文学现象。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