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结合本土文化改革《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国文化概论》应该成为所有大学生必修课程。我们经历过无根的文化教育之苦,过去我们热衷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充满诱惑,因为它具多样性和新奇;而对于本土文化却弃置不顾,尤其是对传统的东西,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包括长期以来积淀的文化心理,生吞活剥外来的东西。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多次发生照搬本本和苏联经验的错误。对西方文化,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盘接受。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一现象至今依然没有彻底改观。

中华文明从古至今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通过各个方面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容和最精华的东西,而且还要让学生爱上它,成为挥之不去的情愫。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曾号召学生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如何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概论》,引导学生“三热爱”,为建设祖国、建设海峡经济区、建设家乡做贡献,这是本课程探索的重要问题。

我希望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在心灵上为中华灿烂的文化所震撼,便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国文化基本概况与福建本土文化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教材内容的精选。中国文化极其丰富,讲课需精讲。很熟悉的(如四大发明等)就不必讲,抓住三个重点,一是从黄帝(或炎、黄)始到春秋战国,讲清华夏文明之渊源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个重点,但在讲授时要避免和中国哲学史内容重复,要为中国哲学史有关内容作铺垫。二是中国文化的伦理特征和儒、释、道合流、互补。讲清为什么中国文化基本特征是伦理型的,它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选择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大一统和多样性的关系如何;儒、释、道如何走向融合;佛教和道教的发生、发展和基本精神是什么。三是近代文化转型。讲清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形成的三个主要文化思潮,引导学生要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以本土文化为生动教材,通过讲座和实地考察,感性再现中国传统文化。从全省范围看,畲族文化相对古朴,客家文化显内陆文化特征,闽南文化显海洋文化特征。从考察点福州看,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文化,地理位置刚好是闽江水从内地向海洋,而文化则是从远古到近古、近代的发展。可让学生亲历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从静态的空间感受数千年流动的时间,从微观的城市分析来透视华夏文明的宏观殿堂。能够使学生从课本、教室走向现实、社会,又从现实、社会返回课本、教室,回校在课堂又进行热烈的讨论,理性与感受相结合。老师与学生可以在一起同行、同吃、同聊天、同研究。达到平等、融洽、和谐的状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这是我们的特色、创新之处。

本课程的教改已实施四年,第一年,2003届政教、思政班参与实地考察人数不多,主要原因是经费问题,当时是学生自己解决经费,尽管每人仅需几十元,但一些同学因家庭困难还是未能参与。后来当去了的同学在课堂上介绍考察心得时,没去的同学感到十分可惜。由于我院大部分同学是外地的,还有相当部分是外省的,而我们考察的地方和内容,都是福州文化最精华的,也是全国一流的,外地学生到福州真不容易,如在大学四年不能感受福州文化,实在遗憾。因此,在后来的三年教学活动中,我们在学院的帮助下,筹集了经费,资助困难同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由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因此考评不再是一卷定成绩,而是综合学生的不同表现,以期末考为主,加上期中作业、社会考察和课堂讨论。有的还加上检查课堂听课情况(请同学简述某章节重要内容),对个别积极参与课后活动的,如出黑板报宣传社会考察和福州文化的,给予加分。

至于该课程的效果如何,我没有在学生中收集意见,更没有作问卷调查。我只是从经常在我讲完课后,同学们报以的掌声,在他们考察活动中那么感兴趣和课堂讨论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还是很喜欢这门课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