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新时代的教育宗旨
在线阅读 收藏

教育是人类文明与民族文化之保存、发扬与创造的力量,但也是时间、空间与环境的功能。时代变迁了,教育及其宗旨也要随之变迁。一部教育史可作明证。在初民社会,教育与生活打成一片,其目的在传递民俗,训练谋生智能。在我国民族社会与初期封建时代,教育宗旨在明伦,即“教以人伦”。周代(书上的周代)以教育为建国君民的手段,维持其封建社会制度,贵族与平民各有其教育目的。先秦开私人讲学之风,百家争鸣,对教育之目的,各有其哲学的假定,反映了他们对当时社会之不同的看法。独儒家表彰大学之道,建立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政治理想,亦即是教育理想。用新的眼光解释,它综合了精神与物质、自然(天)与人文(人)、个人与社会之冲突。虽然各时代的运用不同,然其基本假设则与现代精神大有相契合之处。从事实上看,历代教育之潜在的宗旨,实在培养忠臣孝子,训练治术人才。他们美其名曰“论才”“养士”,重视人文主义、古典主义与书本的主智主义之训练,忽视大多数人之生活训练。因此科学不能发达。清末始有明确的国定教育宗旨,既是所谓忠君、尊孔、尚公、尚武与尚实。后三点系受西洋工业革命民主主义、民族主义及实利主义的影响。民国成立,政体以民为本,重民德、民智,故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这是蔡孑民先生所订的。他的卓识,在洞瞩时代的病征,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实现世界观之目的。第一次大战后,世界和平与民主思潮颇盛一时,故五四以后,废除了军国民主义,而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即平民主义为宗旨。但实际上这是教育之本义,而非目的。民国十四年,鉴于世界和平无望,民族主义方兴未艾。于是中华教育改进社议决,教育宗旨应改为养成以国家为前提之爱国国民,注意本国文化,实施军事教育,酌设国耻教育,促进科学教育。实际上,教育界思想混乱极了,形成所谓无计划无目的之亡国教育。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明定三民主义之教育宗旨,其意蕴欲网罗古今中外之思想而得一大综合,以民族生活为中心,而归趋于全体人类之福利。故至今沿用未替。及至抗战时期,对三民主义宗旨内蕴之若干意义,曾加以特殊之重视,重申固有的六艺精神而以现代环境说之。其明文规定之九大方针(从略),实大半为教育原则。此乃我国各时代教育宗旨变迁的大概。西洋的教育宗旨亦因时代而变迁。现在世界各国教育家,根据四大自由的精神,又在重新估定教育宗旨了。四十一国的教育家,1942年在美国胡德学院所议决的自由社会之教育九大方针,对我国教育宗旨将有影响是无疑义的。

原来教育宗旨,不仅是一个国策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过去我们对教育宗旨,似乎不大重视,因其过于笼统囫囵,特别是未能与教育过程发生有机的联系。实则教育宗旨之为物,应弥漫或贯注于一切教育事业与活动,使之如百川之归大海,众星之拱北辰。教育宗旨,由国家定一抽象理想,尚无补实际,必须剖析而为实际的目标,始能发生实际效用,所以教育科学与哲学都对教育目的有其贡献。

今后的世界与战前大不相同。今后的中国势必踏进动力时代、航空时代、计划时代与人民时代。现代文明的特征是变,迅速的变;但不是绝对的变,而是相对的变。因为人类文明中还有一个常经在——即是不变在内。教育哲学家狄米亚西克非忌有云:教育必须注重两种常道,其一是永远不变之道德真理,是为一切时空、一切文明的天柱地维。其二是人类对宇宙万众所见出之彼此的关系,即是崇高至上之理。教育应以训练此种智能为不变之宗旨。笔者认为还有若干不变之道,也是教育宗旨要侧重的。一是生命向上之理,即是延续生存、扩大生存、美化生存之冲动。二是中庸、中和、和协与和谐之道,可以施诸百世而皆准。除非有国家如纳粹者愿施行“死之教育”而走向极端。美国学者孟浮德(Louis Munford)新著《人类之境况》一书,可算得是时代的巨著。他主张今后的世界人生,应以动性的均衡为准则。黄建中氏新著《比较伦理学》亦发挥了所谓突创和协之人生。所以今后的教育宗旨,应有一种大全的综合的看法综合:

变与不变即动与静    自然(天)与人为(人)  国防与和平

精神(心)与物质(物) 民族与国际        一与多

个人与社会       领袖与从属        理与事

人文与实利       工作与闲暇        古与今

主情与主智       自由与计划或统制     新与旧

理想与经验       平等与差异

综合以上种种对立的看法,古人谓之允执厥中,或执两用中。今人谓之动的和协。笔者没有好的名称,曾经综名此种教育理想为全人、全生、全民、全面、全球之五全教育。也可以说是三民主义教育之说明。因此我们认为三民主义之教育宗旨,仍要继续存在,这是一个不变的国策。

但是三民主义是一个复合的思想体系,其内蕴因素之重组,在不同的时空,有先后、缓急、轻重之别,要随时有扬弃作用。国父曾一再叮咛,要我们触类引申,增补厥疑,泛应曲当,举一反三,辨明公行,变更改良。这就是遗教中之须“变”者。教育宗旨有远大的终极的和应时的浅近的分别。前者是不变的,或可以说是不容易变的,但非永久不变的,指教育所应达到而是人类目前智虑所仅能提出之理想社会或境界而言。在中国古人称为至善,西洋古人称为Summun bonum。后者是随时代变迁的,指教育所应达到之较具体的段落,及每个人到理想之沿路上的站口,或指生长水准与工作步骤,作为应时之鹄的而言。被人误解的杜威所谓教育无目的,其实他以为经验是一串儿目的,此目的是行动的指南。他要打破传统的目的观,因为传统的教育目的每每说得玄之又玄,和实际生活脱了节。但杜威也有他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就是民主的生活方式之实现。为避免误会及冲突起见,我们最好是把宗旨、目的和目标,这些名词,分得清楚明白。宗旨和目的是专指不变者而言,或不容易变者而言。宗旨是有法定性的名词,目的则是一般用的名词。宗旨有政治意味,目的有哲学意味。都是远大的概括的说法。至于目标一名词,则用于说明教育目的之可变的,即是浅近的具体的目的。如此,则杜威所阐扬教育即生活的目的观,对新中国的建设仍有极大的贡献。特别是对教育之专业的设施有其大贡献。论到教育宗旨的标准,我们要问如何方为一个优良的现代教育宗旨呢?因其是一个概括的远大理想,其内蕴之要义可以用“至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来衡量。从政治的说法,现行国定的教育宗旨,内蕴的三民四生(生活、生命、生计、生存),一同(大同),可以说是合乎这个标准的。但从哲学的说法,一般学术的说法,则对教育的目的另有一个看法。至广大,应能包括全宇宙万物、全民族、全人类、全生活、全人格、人人一律有平等的生活的向上,物物各得其所。尽精微,应能包括生之体与生之用,即戴东原所谓生生而条理。怀第赫所谓生生之过程,生生之利用,生生之旋律,与生生之品质。怀氏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生生的宗教(即圣而不可知之境界),生生的审美愉乐,和生生的勇气,激发人勇于奔向新的创造的探险。”极高明就是要根据一套现代化的教育哲学,尤其是社会动力主义和相对论所启示的大全思想,达到《新原人》所谓天地境界。道中庸不但是要用于日用寻常之事,还表现着中和的观点。总结言之,新时代的中国教育目的,就是在实现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类之大德曰仁。求生,必须心物合一,天人合一;行仁,必须群己合一,忠恕一贯;尽己,则发展每一个人之储能,发挥每一民族的天才;推己,则有容忍的精神,合作的习惯,服务的心愿,生与俱生的大度,天下一家的远相。换言之,就是四大自由与四大平等的实现,亦可以说是三民主义的实现。拉斯基教授说:平等就是机会的自由。夏提威教授说:民主就是自由见诸行动。何以我们说这就是三民主义的实现呢?因为三民主义要看作现代化、世界化、民主化的思想体系。这样:民族主义就是指民族在国际间的平等,民族文化有自由的发展,包括有发表自由、信仰自由、不虞恐惧的自由在内。民权主义是指政治的、法律的平等而言,包括有各种公民的自由在内。民生主义指经济的平等而言,包括有计划化的企业自由,和不虞贫困的自由在内。而且大同就是三民主义的远相。

论到教育目的之实现,我们要问,上述这种的理想,如何见诸实行呢?唯有借着教育目标表现在教育过程中而实行出来,要根据新中国时空实际生活的需要,作具体而详明的分析。国家与社会是个人组织而成的。必须每一个人能达到这些目标,建国大业方才能完满实现。我们要分析具有何种条件,才算是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人与世界人,这便是教育学的工作,也就是教师的工作。教育目标的分析,要以现代中国人之生活过程为出发点。在19世纪斯宾塞分生活为五种,美国教育界分之为七种,巴必特分之为十种,美国最近有一个调查(见佛特烈与法奎耳合著《生活的问题》一文),分析之为349条细目。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又综合之为自我实现、人伦关系、经济效率与公民责任四大类。我国韦悫氏曾分析之为237种,都未曾越过德、智、体、群、美、技、圣之七育。根据各家的研究,笔者拟定一个现代中国人应达到之教育目标如下: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