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思为四化添砖瓦 欲效六盲问耕耘——记北师大双目失明、八十一岁的陈友松教授
在线阅读 收藏

“思为四化添砖瓦,欲效六盲问耕耘。名诗似锦弥尔顿,壮志如钢柯察金,爱罗先珂集童话,海伦凯勒著奇文,荷马史诗非谋食,左丘国语岂为名。不甘服老羞落后,但愿胜蓝喜出青。好景不只黄昏好,明朝更比夕照明。”这感人肺腑的诗句,是北京师范大学81岁的老教授、民盟盟员陈友松先生,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向党和人民倾吐的心声!

陈先生早年曾留学菲律宾和美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解放以后,他一直在教育战线兢兢业业地工作。1973年后,陈先生因患青光眼和视神经萎缩症,双目渐渐失明了。实现四化的新长征,点燃了陈先生心头的明灯。他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我国古代著有国语的左丘明,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希腊史诗作家荷马,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俄国童话作家爱罗先珂,还有志坚如钢的革命战士奥斯特洛夫斯基……古今中外,不是有这么多双目失明而大有作为的人吗?已退休的陈先生反复思忖着:虽然自己眼睛不行了,但还能用嘴说,用耳听,特别是在英文翻译和外国教育研究这些自己熟悉的学科领域,还可以做些事情。

步履蹒跚的陈先生开始辅导人们学习英语了。登门向他求教的,有邻居的十来岁的小学生,有准备报考大学和研究生的年轻人,也有因工作需要自修英语的中年教师。经他辅导过的人们中,有三人考上了大学,四人考上了研究生,两人出国学习。此外,他还帮助有关单位翻译了一些学术论文和国际来往信件。

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来说,工作已经做得不少了。但陈先生那颗热爱祖国的心,使他想得更深,他心头的那盏明灯,使他看得更远。他想到祖国的四化建设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决心把自己中断了多年的西方教育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重新抓起来。

去年9月,他欣然接受了为本校教育科学研究所带研究生的任务。第一年开的主要课程之一,是西方教育理论。他以美国奈勒著的《教育学基础》原文版为教材,对研究生进行全面培养训练。他要求研究生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了解并基本掌握西方的教育理论,提高阅读英语教育书籍的能力,逐步掌握翻译工作的技巧,学会运用图书、资料。这对于学生是很高的要求,对于陈先生自己则更是一副重担。人们会问,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是怎样备课和讲课的呢?有志于献身祖国宏伟事业的陈先生是有他的办法的,每次上课前,他按照教学进度,请一位同志给他读《教育学基础》(英文版)的某一章节。上课时,先让研究生阅读和翻译,然后,他来矫正翻译中不准确的地方,并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讲解,最后,他指定参考书,布置作业。陈先生的住室,就是给研究生上课的教室。为了提高研究生英语会话和翻译的水平,他打算在适当吋候用英语讲课。

陈先生对教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备课过程中,遇到哲学、政治经济学、美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的问题,他从不放过,总是请有关的系和单位的教师帮助查找资料,力求把问题弄懂。在《教育学基础》一书中,有一处讲到教育与美学的关系,引用了一位文学家的一句名言,是拉丁文。为了弄清其含义,他独自摸着楼梯栏杆,爬上楼去,向中文系俞敏教授请教。

校、所各级领导很关心陈先生,第一批分到新住房的教师中就有陈先生。考虑到陈先生双目失明,领导还特别给他安排在一楼。党的关怀,变成了陈先生工作的更大动力,他除了带研究生外,还争分夺秒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接受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聘请,做了《英汉教育词汇》一书编纂工作的顾问,并且承担了七个字头的翻译任务。最近,这项任务已经完成。他还翻译出《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关教育哲学的词条。目前,他正在一些同志的帮助下,翻译美国奈勒的《教育学基础》一书,并参加了《教育研究导论》一书的翻译工作。

陈友松先生年愈老志愈坚,目盲心明,生机无限。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在新长征中迈着坚实的脚步。不久前,陈先生为踏入81岁的生程作诗一首。诗中写道,“两耳贪知天下事,目盲但求心里明。蜡烛到底光闪闪,春蚕吐尽丝绵绵。光辉晚景休闲过,浩荡长征乐随行。”

(原载1980年《北京日报》,作者时系《北京日报》通讯员)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