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感谢恩师陈友松教授
在线阅读 收藏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我国东北又全面侵华,原在北平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在天津的南开大学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1938年再次迁到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了帮助云南省解决中等学校教师奇缺的状况,西南联大在原有的文、理、法、商和工学院外,新增设了师范学院。联大师院的教育学系由北大教育学系、长沙临时大学的哲学心理教育学系的教育部分和云南大学的教育学系组成。联大师院的教育学系的师资力量很强,也和整个西南联大的情况一样,大师云集。这个系的教育理论方面的教授都是曾经留学国外的知名学者,是获得留学国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归国的。他们中有邱椿、陈雪屏、樊际昌、沈履、查良钊、陈友松、汪懋祖、徐继祖等人。陈友松先生是1939年受聘到联大的。教育学系主任头半年为邱椿,后由陈雪屏继任。1943年和1945年陈雪屏因公赴重庆,均由陈友松先生暂代。

笔者1936年考入北平师大教育系学习,七七事变后由北平回到云南。1938年联大在昆明成立,便转学联大师院教育学系。1940年毕业留校工作,有幸能担任陈友松教授的助教。助教的任务是随班听教授的课,为教授整理资料和审阅学生的读书报告等。笔者1942年考入当时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1944年毕业后再回西南联大任教员,讲授心理学课程,仍和陈友松先生在一起工作,直到1946年联大三校复员,陈先生到北大任教,我则留在昆明师范学院(现云南师范大学)教书。笔者和陈先生在联大相处多年,得到陈先生和联大教育学系多位教授的教诲,在教书、科研和做人方面学到了很多东西,终生受益。

陈友松先生早年考取湖北省官费留学美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受到国际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孟禄等的亲自教导。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近70年,在我国高等学校辛勤工作,桃李满天下。陈先生精通英语,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内容丰富,勤于思考,终生坚持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创新,专著和译著等身,给国家留下了珍贵的财富,对我国的教育理论作出重大贡献。陈先生为人耿直,表里如一,教育家风范很突出。他教书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教师的楷模。本人在联大工作期间,就决心学习陈先生,努力提高外语水平,希望能考取公费留学国外,向国际著名的教授学习。

陈先生十分关心学生的成长,乐于帮助提携学生。当时联大助教待遇低,都得找兼职。当时许多美军在昆明工作,陈先生国外朋友很多,他曾介绍本人到美军任译员,后因美军要专职,本人不愿脱离联大,没有去。抗战胜利前夕,我很想留学美国,陈先生曾花了很大工夫为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弄到了一份奖学金。抗战胜利后不久,教育部在全国招收了148名公费生到全世界许多国家学习。本人考上了留学瑞士,随20世纪国际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学习两年的公费生。笔者于新中国建立初从欧洲回国,在云南师大任教,1951年起任教授,兼任过这所学校的校长。笔者长期任过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任过中国心理学会的皮亚杰研究组长,是中国研究皮亚杰的专家。发表过有关皮亚杰理论的专著、译著和一些评介研究皮亚杰理论的文章。1996年被全国妇联和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2001年云南省档案馆列为著名教育家,收藏了个人档案。2005年中国心理学会授予了学科建设成就奖,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将中国心理学会发给的铜质奖牌,在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展览会展出。本人能在教育理论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得感谢恩师陈友松教授多年的教诲。

陈先生十几年前以93岁高龄离我们而去了。本人现在也已90岁高龄,因视力很差,书写困难,只能写这一短文,表达本人对恩师陈友松教授的深切怀念感激之情。

2005年9月22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