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致辉盛老学友
在线阅读 收藏

辉盛老学友:

多年不见,甚以为念!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我们一同在五峰山苦读四载。虽学专业不同,但仍铸造了我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当年青春年少,而今已是耄耋老翁。“人间重晚情”,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情谊,使我们倍加珍惜和怀念,我想彼此皆有同感。敬祝多加保重,以期延年益寿!

遵嘱搜集陈友松院长办学事迹。当时受业者,今尚健在武汉者,我所知道的,不过十一二人。由于年事已高,事隔久远,能提供具体素材者甚少。加之我有严重的心脏病,难以执笔,拖延至今,甚以为歉!

现将梁书楹学兄所写的“怀念陈友松院长”暨陈自荧的“看照片,忆国师”两份材料寄上,供你写陈友松院长办学事迹时做一点参考,或于出专辑时考虑可否一登。

我认为,陈友松院长任职虽只有一年,但其功绩甚大。第一,他从西南联大、四川大学和湖北家乡聘请了一批教育专家、学者,大大充实了师资队伍,使湖北教院粗具规模,能成为一所名副其实、培养教师的高等学府。

第二,陈友松院长任职后,校舍的规模和基本建设大为扩充。陈自荧所拍照片只是山上初建时的一部分,全貌远未拍出。陈院长办学时期,在山下建了学生大饭厅、一大片男生宿舍和体育场;为增办大量科系专业,在山坡上也修建了许多教室,购买和充实了一些图书和设备。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搞点图书、设备,并尽量利用湖北省科技馆的仪器加强理化实验教学等,实属不易。

第三,在陈院长的教学和以身示范钻研学术的带领和影响下,培养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同学们刻苦钻研学习和动手写文章的风气很好。如陈院长教教育系的“教育哲学”,同学们就在当时的《新湖北日报》上双周开辟的《教育园地》专栏、历史系开辟的《学风》专栏中发表文章。我在《教育园地》上就写过“天人合一的教育观”,历史系的刘先枚(湖北大学教授,已故)写过“诗歌真善美”,张国光(湖北大学教授)写过“释诗山海经”等论文。还有些同学写文章寄往当时国民政府首都重庆的一些刊物发表。

由于陈友松院长的辛勤创业,成绩斐然,使湖北教院已具备高等学院的基本条件,所以在1944年春,被当时的教育部考核批准,改名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陈友松教授是“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的奠基人。

陈自荧所写材料和我的一点拙见恐不全面,难免有不确切之处,仅供参考。

并候

晚年平安!

王延庆于

2006年5月18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