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好景不只黄昏好,明朝更比夕照明——记教育学家陈友松教授
在线阅读 收藏

陈友松教授在昆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教时,主要讲授教育行政、比较教育两门课程。他知识渊博,对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教育、哲学等有广泛深入的研究。陈教授备课认真,教学内容丰富,并指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参考书,还常检查批改同学的读书笔记,不厌其烦。他严格要求学生,使其逐步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他还以自身的经历勉励同学们刻苦学习。他说:“我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大学教授,主要靠年轻时刻苦努力,奋发学习。你们要珍惜时间,有机会多读点书,立志救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陈友松教授少年求学的事迹可谓感人至深。他1899年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县,年幼时便有志好学。但因家境贫寒,又遭饥馑,9岁后便辍学在家放牛、砍柴、干农活。后由一偶然机会到武昌上小学,小学毕业会考时以第一名的优良成绩考取了“博文书院”。他勤奋好读,4年便读完了6年的中学课程。毕业后受人资助,到菲律宾留学。在菲律宾大学学习期间,陈友松结识了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等人,与他们共同致力于教育救国的探讨。1926年回国,从事教育工作。1928年底考取湖北省官费留美。他怀抱教育救国之宏愿,先后在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历时5年,获得3级学位(学士、硕士、博士)。1935年学成归国之后,先后在上海大夏大学、福建厦门大学等校任教。1939年他到昆明,被聘为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教授,直到抗战胜利。1946年三校复员,陈友松教授随北大到北平,任北大教育学系教授。1952年后调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副主任。

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是1938年8月成立的,当时设在城内昆华中学北院。后来昆中大部分校舍被日机炸毁,联大师范学院便借用大西门外原昆华工业学校校舍。陈友松教授在联大任教期间,同许多教授一样,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据他回忆说,当时师范学院没有单设教授办公室,教师们集中在昆华工校一间大教室里看书备课。陈友松、闻一多和孙毓棠等几位教授,各有一张桌子,拼合在一起摆在大教室的中间,助教们三五人自由结合,分别各占教室的一个角落。这就是当时老师们集体工作的场所。不带家眷的教师,住集体宿舍。室内没有书桌,只好把许多书籍堆放在一只大木床上。

1941年左右,日机常空袭昆明。一次,一颗炸弹将陈友松教授“书床”附近的卞之琳和潘家洵教授的床铺炸毁,陈友松教授的“书床”也遭了殃。除书籍被炸坏外,最可惜的是蔡元培先生所写的一副楹联被炸毁多半,只剩下“从来万里心”五个字及蔡先生的签名和印章。后来蒋梦麟先生特为之补书。陈友松教授请人精心装裱后至今还悬挂在他的会客室墙上。这是十分珍贵的蔡先生和蒋先生的遗墨。原文如下:

山阴蔡孑民先生遗墨

先师山阴蔡先生为陈君友松书楹联曰:“登临忽据三江会,飞动从来万里心。”陈君宝之,于国难中携至滇南。民国三十年,敌机袭昆明,毀书舍,殃及墨宝。从瓦砾中捡得残迹四五字,并先生自署讳三字。付装潢讫,因属为记。时是年除夕前一日也。因作铭曰:

字本心画 及以人传 萧洒不羁 是其早年 晚趋蕴藉 温恭贞坚 遗墨在望 音容宛然

蒋梦麟敬书

从来万里心

蔡元培 □□

西南联大的师长,大部分来自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也有的是抗战以后从沦陷区通过封锁线来到大后方昆明的。教师之间,团结互助,和衷共济,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陈友松教授只身来到昆明,先住集体宿舍,后来搬到西仓坡家属宿舍,与杨武之、闻一多、吴晗、华罗庚等教授为邻居。同跑警报,习以为常。有一次,陈友松与华罗庚教授听到空袭警报后,赶快离开宿舍。陈友松教授骑自行车在前,华罗庚教授拄手杖在后。两人相距约有50米。突然,一颗炸弹掉下来,飞扬而起的土把华罗庚教授埋住了半身。陈友松教授见状,忙和其他教师们一起,不顾空袭危险去救援华罗庚教授。

西南联大的学生虽来自山南海北,却情同手足。更可贵的是师生间互敬互爱,蔚为风气。陈友松教授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极关心。当时,许多学生家在沦陷区,没有经济来源,靠公费解决伙食问题。其他费用如买书(主要是买纸抄笔记)、添置衣物等,就得靠兼差(当家庭教师或去中学兼课等)来解决。陈先生总是乐于并想方设法去帮助解决同学们的困难。

1945年,昆明发生一二·一惨案,四烈士被害。其中潘琰、李鲁连两位烈士是联大师范学院学生。陈友松教授平时一心治学,不大参与政治。这件事对他思想震动很大,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愤之情,于12月3日写下了一首古诗《吊潘李二同学》(此诗已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一二·一诗选》之中)。这首悼诗有一短序,写道:“余出入师院有年矣,自惨案发生后,朝夕步经死者之血迹,悲痛凄怆,愤慨激越,莫可言宣。”可见陈友松教授之悲愤。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陈友松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一向有开拓精神。早在1937年,他写的《有声教育电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电教专著。陈友松教授在联大师范学院任教吋,大胆探索苏联的教育,第一个介绍苏联教育理论,于1944年出版了专著《苏联的教育》(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中国成立后,他翻译了《人民民主国家教育》、《教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等许多著作。近10年来,他虽然已双目失明,但是更加孜孜不倦地指导研究生,培养年青人。此外,经他指导和参与翻译的外国教育资料也已有数百万字。

陈友松教授一生历尽坎坷,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对西南联大的怀念,常常流露在言谈与诗词之中。他曾作一首《自励诗》贴于墙上:

欣逢科技春风暖,喜沐江山化雨新。

五衷感戴英明党,八旬愧作闲盲人。

思为四化添砖瓦,欲效六盲事耕耘。

……

好景不只黄昏好,明朝更比夕照明。

1987年11月1日是西南联大50周年校庆,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在北京大学举行纪念会。88岁高龄、双目失明的陈友松教授不顾雪后天寒路滑,拄着手杖让女儿搀扶着欣然参加了盛会。会上,他激动地回忆起在昆明的一些往事,并深情地谈了对联大师生的怀念。

(原载《茄吹弦颂情弥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322~325页)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