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民族化的思考——力求在哲学思维层次上融通
在线阅读 收藏

笔者认为,应当从文化体系和类型上,首先从哲学和美学思维方式的较深层次上,寻求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民族化的途径,找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交融,契合点,这样,才能超越浅表层次的比照,局部、零碎的拼接,而达于整体的、深层的熔合。作为异质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要真正地民族化,首先必须在哲学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之间的相通处。首先是整体思维方式。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看它能否正确贯彻辩证思维的原则。中国传统思维中之整体把握方式,是以人自身为范本而导引出来的,且不仅强调整体中各部分的多样统一,更强调这种统一的生命有机体性质。因之,这种整体思维方式是同艺术思维息息相通的。从总体上看,这种整体思维方式是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相一致的。在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时,吸收融合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是一重要途径。华夏哲学思维中以“中和”、“中正”的方式来解决对立面的统一这样一条基本路线,在先秦时业己成形,而后不断积淀、发展,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特点之一。以中和境界为美,也由此而成为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展的基本方向。这种两端中和的思维方式同我国传统的审美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是我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思维层次上不能不考虑到两端中和的方式,不能不吸收在此思维方式指导下形成的中和美学思想传统中的合理因素,并加以融通。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民族化的重要方面。再次是流动圆合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认为客观世界与人的认识都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运动的,而这种运动是呈圆形的螺旋曲线的。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中也包含着这样一种近似的流动圆合的思想。这种流动圆合的思维方式也对中国审美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以圆为美的审美理想。由是观之,中国传统美学、文论的审美追求在思维上是流动圆合的方式,是圆环形运动轨迹,就其合理方两而言,是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有相通、相合之处的,虽然这是以中国式的智慧方式表达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民族化,不可不对流动圆合的思维方式细细考察,有批判地消化吸收。最后是直觉妙悟的思维方式。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带有更大的神秘性,它不以思辩理性为特征,而以实用理性为特征;不主张形式逻辑,而强调反逻辑的形式,不体现为理性思考,而表现为感性顿悟;不停留在概念认知,而渗透于实践行为(知行合一)。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以直觉妙悟来把握对象,但不能否认直觉背后积淀着理性的领悟,是理性认知精熟圆通而后出现的境界,是出于纯理智认知阶段的思维方式。唯其如此,我们才不能否定这种思维方式的辩证性,不能否认它的理性内蕴;我们才可以将这种直接顿悟方式看成辩证思维的一种特殊的、中国化的形式。中国古代美学、文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以直觉妙悟为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民族化,在哲学思维层次上,亦不能不重视对直接妙悟方式的深入研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有不少具有素朴辩证法因素的成分,它们同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有着天然的相通之处。在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民族化问题时,我们首先应努力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来吸收、改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辩证因素,并融汇贯彻到文艺问题的研讨中,这样,我们才能建构起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闪烁着中国式智慧的光芒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来。

(原载《学术月刊》1990年第8期,全文14000字,源摘。)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