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沂蒙脊梁——山东平邑县天宝乡九间棚村史一页
在线阅读 收藏

(报告文学梗概)

这是一个真实而又古老的故事。

拂晓,一群逃难的乞丐,艰难地攀上荒芜人烟的龙顶山。跋涉的结果,使他们喜出望外:山腰上有一处向阳大石棚,石棚东侧流淌着山泉。年长的刘老太太说:

“就在这儿安家吧。”

自此,石棚为屋,山泉解渴、刀耕火种、繁衍生息……

……后来,随着儿女们分居,就把石棚用石片隔开,逐渐形成了九间,九间棚由此得名。

从那时开始,已经经历了二百六十个春秋,泉水也渐渐干涸了……

龙顶山,缺水、无路。上山下山的唯一运输工具就是门板。

那年春天,村民刘加坤的父亲患了急性阑尾炎。等用门板抬到山下医院时,已无法救治。迟了半小时,竟送了老人家的命。

村民们编出了辛酸的歌谣:龙顶山,没龙眼,出门望悬崖,走路难于上青天:水论瓢,一人一天两碗半;星当灯,省下油钱来买盐。闺女嫁出去,媳妇不上山;夜晚树下听鸟喊——老,老天!

编归编,九间棚百多号人还是想在这龙顶山上生存下去。他们总在期待,期待着崛起的契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把龙顶山吹醒了。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开始到外面去闯世界。

有人富了,但更多的农户仍日不敷出。

这一切,让当时的党支部委员刘加坤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党支部召开了全体党员会。大家统一了认识:九间棚要富起来,必须先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要架电线、修路、引水!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全体九间棚人的力量!这力量的要素就是人心、劳力、资金和时间。

谁知第一次村民大会砸了锅。

人们想电、盼电,可听说要集资,都害怕了。

“老天,一万多块够咱全村点几辈子油灯的?”

“俺不摊份儿!”

会开了半截,群众纷纷离去,老支书刘德敬拦也拦不住,双手抱着头,哭得老泪纵横。

但是九间棚的共产党员没有退缩,他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凝聚九间棚群众的人心!

第四次村民大会议上,刘加坤声泪俱下,拉开话题,讲述九间棚人世世代代在闭塞中被穷困折磨的苦难和屈辱,讲成了泪人。并当场拿出三百元钱。

会场上一片哭声。

村里的干部、党员倾其所有,三百元、二十元……父老乡亲们再也坐不住了。

三天,仅仅三天。贫穷的九间棚人几乎是靠变卖家当,集起了一点二六万元!

九间棚人豁出来了。凭着他们沂蒙山般健壮的脊梁,硬是把一根根电杆抬上了山崖。短短二十天,一条闪光的电线从山下拉到山顶。

通电那天,人们围坐在电灯下,整乐了一夜,因为他们见到了九间棚的光明!

老支书刘德敬累倒了。刘加坤接任了九间棚党支部书记。他知道这担子重。

上任的第一天,他取经去了。

回来的那天夜里,他夜不能寐,不知不觉竟在妻子背上比划起来:这是一个架电线、修路、治水、整地、栽树、发展商品经济、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五年计划。为这蓝图,他发了“疯”。

第二天,村民大会上,刘家坤立下了军令状。

修路!三千五百米路段以记义务工的形式,一次承包到户。刘加坤承包了悬崖处最艰苦的路段,吃住在那里。

妻子哭着来到工地。

“他爹,俺知道你忙,可孩子高烧四十度,你不能不管啊!”

妻子抹着泪走了,给孩子看病的大夫大骂刘加坤无情。

修路工程已近尾声,刘加坤外出弄炸药,一头栽在半道上。人们把他抬到医院,那个大夫才后悔上次骂了他。

转眼到了年关,二百个炮眼一起炸响,工地上吃一口饺子,也算留个纪念。九间棚人情绪高涨、干劲正酣。

只用了五个月,盘山公路通车了,

九间棚人用自己的双手征服了大山。

苍天却有意给九间棚作难。

第二年春天,旱魔肆虐。新修的三个蓄水池全干了个底儿朝天。整个龙顶山像个干柴堆,一点就会烧起来。

为了保证全村人都能吃上水,村里派专人看护山泉,按人口用木瓢分到各户。

刘加坤不相信九间棚的地盘上没有水。他找到村里最年长的老人,老人讲了个传说:卧龙山的绝壁上有一个山洞,洞里有个卧龙泉,天多旱也不干。

刘加坤要验证这传说。备上草把煤油,只身攀葛扯藤摸到山洞里。举火观望,冷森森的泉水直入山洞。

把水扬上山。

卧龙泉所处的悬崖中段,响起了“敢死队”清脆的锤声和沉闷的爆响。扬水站工程仅用了二十来天就提前竣工,全村人都喝上了甜甜的水。

连续几年兴建工程,全村基本上都被掏空了家底。过春节,刘加坤从自己家拿一袋麦粉,分给两位孤寡老人,又割五斤肉,悄悄送给负债最重的一户。可他自家的饭桌上,却仅有一碗豆腐!

这就是九间棚的党员,他们知道,共产党就是要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如果我们的党员,都像九间棚的党员,党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我们的共和国还能建设不好吗?

辛酸的龙顶山已不再辛酸,刘加坤提出的五年计划已提前一年实现。一九八九年村人均收入八百元,人均口粮七百斤,果林产果七万公斤……

消息传到四面八方,人们纷纷涌来考察参观。

临沂地委书记王渭田,山东省常务副省长高昌礼,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都给予九间棚人高度评价。

三十六岁的大汉刘加坤向我描述了九间棚的明天:要在下一个十年规划里,让龙顶山变成花果山,让九间棚变成都市般的新农村!

九间棚的共产党员们,九间棚的父老乡亲们,你们打出了沂蒙人的威风,打出了社会主义的威风,不愧为沂蒙脊梁!

原载《中流》1990年第4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