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小说创作研究讨论会
在线阅读 收藏

为总结近期小说创作的经验教训,推动小说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人民日报文艺部和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联合邀请在京的文学评论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有代表性的文学期刊、出版社的负责人,于4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小说创作研讨会。会议评估了近几年来小说创作的现状和发展态势;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分析了近年较为突出的作家及其创作;对如何发扬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怎样看待“新写实主义”小说,进行了广泛的理论探讨;并就小说创作如何开拓视野、进行创新,突出主旋律,进一步满足时代和群众的需要等问题,畅所欲言地交换了意见。

与会的许多同志认为,新时期十三年来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前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小说创作出现了滑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小说创作在对前一阶段成就与不足、探索与偏误反思的基础上,已进入一个相对沉静、稳定的发展期。虽然比起近期的某些文学品种,如报吿文学,小说的步子迈得还不很大,成绩还不是十分突出,但我们不能用短期的眼光来衡量文学的发展。总的来看,当前小说创作的特点是,从前几年“新潮”迭起,让人眼花缭乱转入了目前较为沉稳而又扎实的开拓;从较重视艺术形式、叙事方式的追求转到较重视时代的与生活内容的追求;在人物形象塑造及内心世界丰富性的表现上都有所深化;另外,模仿西方文学的势头减弱了,现实主义仍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些同志认为,近几年创作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走向的作品还比较少;“淡化”意识形态的现象在创作中仍有所表现;前一阶段一部分创作活跃和有贡献的作家,目前尚未找到突破自己创作的路子;而“先锋”小说和“新写实主义”小说,这两个方面的创作都还与当前时代对文学的需要有一定的距离。许多同志强调,小说创作不仅是文学“家族”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而且常常为文学艺术其它门类的再创造提供重要的基础。因此,繁荣小说创作,探讨创作中的利钝得失,给予科学的、理论的概括和积极的评论的引导,对于提高小说思想和艺术探索的自觉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会同志就当前“新写实”小说潮流的形成过程、思想和艺术特征、优长之处和某些局限及不足,进行了深入讨论,对它们的一些代表作品展开了不同意见的争鸣。一种意见认为,新写实小说吸收了80年代中期以来“寻根”文学、“先锋小说”的某些有益的艺术养份,又对前者有意疏远时代生活,后者一味夸张主观变形的感觉等缺陷,作了适当的补救。它脱眙于现实主义的客观描写,又不能简单归入传统现实主义的范畴,不是强调“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提炼,而是重视细节真实,突出人的生存本相、生存状态,给人以深长的启发。其弱点在于作品往往缺乏理想精神;人物也多数是一些被人的生存困境所左右的被动式的人物。另一种意见认为,“新写实”创作在对以往革命现实主义所忽略的风俗生活、普通人心态,人的基本日常需求等一些空白点上确有开拓,但它又是表现社会转型期旧的价值观念动摇、打碎后的困惑。用“生活本相”、“生活的原生形态”等概括它在理论上都是不够准确的。由于生活、社会、历史、人都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新写实”小说虽然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很有味道,但作品往往把时代变革的影响、投影都过滤掉了,故它也有不真实的一面。有的发言指出,新写实小说的艺术指向,由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转向对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作品虽然没有塑造典型人物,却可能为我们提供了当代人生活的某种“典型状态”。也有的同志不同意说“新写实”之作缺乏理想,或未能进行典型概括的批评,认为这不符合创作实际。还有的发言分析了“对逆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契合点”,指出文学总是和现实有着某种“有机钩连”,它们总体上和社会生活的状况相适应。小说创作在新的政治、群众、文化氛围下,也有着一定的发展趋势,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局面。

许多同志要求评论工作应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要急于发宏论和下定义;更不要“帮倒忙”,把创作中的一些局限和弱点作为艺术规律而肯定下来。会议还探讨了军事文学小说创作的发展趋势和有关“乡土小说”等问题。

中国作协、《人民日报》、中国文联、中宣部文艺局的负责同志马烽、邵华泽、郑梦熊、梁光弟、玛拉沁夫、李准等到会并作了发言。

郑伯农、施勇祥、马畏安、张炯、阎纲、石英、曾镇南、蔡葵、张韧、蒋守谦、冯立三、章仲锷、朱盛昌、李下、朱洪、郑荣来、庐振家、郭运德、杨世伟、孙武臣、何镇邦、刘润为、白烨、方顺景、刘蓓蓓、黄国柱、叶鹏、丁临一、朱向前、李洁非、李书磊、罗强烈等和人民日报文艺部、中国作协创研部的同志出席了会议。

丁振海、雍文华、雷达、缪俊杰先后主持了会议。

原载《文艺报》1991年4月27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