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古代散曲史》
在线阅读 收藏

诗词曲是中国古代韵文的三大分支,散曲被称为诗歌体裁的“终极样式”。由于种种原因,历来对曲的研究比较薄弱,刻意整理、探讨散曲的研究者更是寥若晨星;而囿于正统文学观念。文人自己也视曲为“词余”而不予重视,因此许多散曲家的生平资料留存很少,甚至失考。而对散曲的源流、形态的研究更是有述无论,不免残缺支离。在大多数文学史中,散曲只占极小的比重,至于散曲史专著更是只有任中敏著《散曲概论》等屈指可数的几种。而李著《中国古代散曲史》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散曲专体文学通史的专著。此书不但篇幅浩大、内容充实,而且在对散曲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在宏观的考察和细微的研究方面都是颇具新意的中国古代分体文学史专著。

作者有意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构建文学史的叙述体系。此书分列“散曲形式发展史”、“散曲文学潮揀史”和“散曲作家创作史”三卷,即提供三种角度来审视散曲这一文学样式,给读者一个更宽广的视野。

在第一卷中,作者着力于“曲体形态学”的阐述研究。他的从曲体外部形式到内部结构的探究特别是其音乐形态的考察,都对以往的散曲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大大扩充了散曲研究的内涵。作者否定了“曲为词之变”的传统观点,把北曲的渊源直溯“唐曲”,把宋代文人词、教坊勾栏的曲艺、民歌俗曲作为唐以来曲发展的三条线索,而提出“词曲同源论”。

第二卷中尤可注意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散曲文学现象的阐述上,他极力从中国古代哲学观念文化传统和特定的社会思潮出发,揭示出散曲文学精神的核心为“避世一玩世”哲学,从而进一步总结出散曲文学的审美特征,并加以历史性的观照,指出曲学中承魏晋及宋人“理趣”一脉的发展轮廓。

第三卷中,作者用力于研究以作家的主体意识为核心而形成的创作个性。他提出对作家创作的研究应以作家的艺术个性、艺术的普遍意义;历史的特定座标所综合形成的“三角透视”,才能构成作家创作史的主体框架。

尽管全书还不免有一些疏漏乃至错误之处,三个系统的叙述也仍不能做到有机的结合,不免有拮据之处。但他提供给大家一个可以借鉴探讨的实体,对文学史的传统写作方法有所突破,在宏观和微观研究两方面都给人以新的启发,这种大胆创新的追求也是难能可贵的。

(李伊白)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