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
在线阅读 收藏

杨哲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的《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是一部有份量的书。它概括而全面地展现了钟敬文先生艰苦创作、业绩卓著的一生。编者在系统搜集钟敬文先生生平、思想和业绩材料的基础上加以精选,使这部书籍不仅反映了钟敬文的生乎与成就,也使读者了解了将近大半个世纪的民间学艺史。

全书分为五辑。其中第一辑“有关生平的篇章”、第二辑“著作自述、学术主张”,辑录钟敬文先生本人的自述和他在各时期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全书的基干或核心。若配合选载钟敬文先生部分诗作(主要是旧诗)的第四辑“履迹心痕汇录”,我们就不但可以具体地了解到他的行踪、交游、而且可以清晰真切地看到他思想变迁的脉络和轨迹,从而对钟敬文先生全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当钟敬文先生还是个十六七岁的青年时,就接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他几乎同时开始了新诗、散文的创作和对民间文学的搜采研究。二十年代他已崭露头角于文坛,他那些风格“清朗绝俗”的散文,曾被郁达夫誉为“可以继周作人、冰心的后武”。也是在二十年代,他就潜心于民间“野生”文学的探究,整理过《粤风》,出版过《俍僮歌谣》、《疍歌》、《客音情歌集》等专书以及大量单篇论文,成为民俗文化研究事业的积极推动者、组织者。当文学创作和民俗文化研究在时间精力上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时,钟先生从事业的大局出发,毅然决定更多地向后者倾斜。他放弃了大学教席和安定的生活,为充实自己而东渡日本。经过两年多废寝忘食的攻读,回国后,便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他所择定的事业,从此终生矢志不移。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困难,也不变初衷,终于亲手在荒瘠的土地上开拓出一片可观的园地。

钟先生晚年迎来了民俗文化研究的春天。然而,这时一次新的选择又摆放在先生面前:是专心于自己的著述,以便把失去的光阴追补回来呢?还是致力于人才的培养、队伍的建设,为民俗文化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呢?两者都需要,可是极难兼顾。先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收在《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第一辑中的《我愿做培花的泥土》(钟敬文在政协北京市第六届委员会上的发言)一文,坦露了钟先生博大的胸怀:“我眼前的任务,是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写出有价值的专著”,为此,他牺牲了自己筹思已久的研究规划,积极忘我地投入编写教材、带研究生、办讲习班等工作,实践着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学的战略宏愿。另一方面,他也没有放下用惯了的笔,继续勤奋写作,把自己对于民俗文化学的种种思考形诸文字,留予后人。从《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的第一、二、四辑中,我们可以看到钟敬文先生这种切切实实、持久不懈的努力。

该书第三辑为《评论介绍文章选辑》,收文62篇,其中七分之一评钟敬文先生的散文,其余评述他在民间文化研究方面的成就,从入选文章的发表时间看,则详近而略远。这一辑所提供的信息,对于评估钟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民间文艺学史上的地位,无疑颇有参考价值。

最后一辑为《钟敬文著作要目》,钟敬文先生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建树和业绩是多方面的,这一部分无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对民间文艺学史的研究者来说,均是一份简明的索引的指南。若想深入钟敬文先生的世界,全面准确地估价他在创作和学术上的贡献与成就,特别是若想在民间文化、民俗学等方面作进一步的钻研探索和新的开拓,单靠目前这一本虽说选择很精当、材料也相当丰富的书还不够,还必须充分利用这份书目,大大地扩充阅读范围。这份书目有力地显示出,钟先生用他的毕生精力,为民俗文化学领域的后继者们架设了攀向新高峰的阶梯。他的全部著作,对于那些想在民俗文化学峰峦上作更高攀登的人们来说,乃是值得信赖的巨人之肩。

披览收入该书的钟敬文先生忆旧之文,看得出钟先生特别尊崇的友人有两位。一位是被他称为“生死于理想的人”彭湃烈士。他以凝重深沉的笔触描绘了这位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同时非常切实地向他学习了忠于理想、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另一位是朱自清先生。他在《悼朱佩弦先生》一文中以少有的热情,赞美朱先生的明智、诚挚、坚实、“无私的虚怀”、“敢于担当苦难的决心”,强调他在学艺和人生的进程上脚踏实地、步步向前、不断地更新自己、加强自己,而终于和广大人民一同到达了那伟大的历史的驿亭。这固然表现了钟先生对一位故友的由衷倾慕,而其实也是钟先生自我人格的逼真写照。

在钟敬文先生九十诞辰和从事民间文艺学事业十七周年纪念前夕,手捧着这部沉甸甸的《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深深感到,刻印在这部书中的,不仅仅是钟敬文先生渊博的学问,更有着他作为一个学者的完美品德和崇高精神。钟先生的一生所走的,是一条中国知识分子的革命之路,正因为如此,他自认为是平凡的一生,才会显得那样有光采。

程蔷《〈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评介》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