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10》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2020年的研究成果之一,展示了课题组问卷调查、国情调研等研究成果,由总报告、评估篇、专题篇、案例篇、创新实招和附录组成。
总报告对一年多来全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践及其成效进行了全面梳理。课题组认为,过去一年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彰显治理效能,不敢腐的震慑有力保持,不能腐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公共资金、资产、资源监管不断规范,社会信用体系支撑作用日益明显,腐败防控体系越来越完善。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反腐败高压态势持续保持,反腐败制度务实管用,政治监督效果明显,公职人员廉洁度、反腐败满意度和信心度较高,不想腐的氛围不断浓厚,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有保障。但调查也发现腐败风险和找关系求人现象仍然存在,行贿风险和成本不够高,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较高,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顽疾仍然突出,基层信息公开不平衡。课题组建议,大力推进清廉建设,继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系统治理行贿行为,厚植反腐败社会基础,精准地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继续提高信息公开质量,适应现代化需要提升“智治”水平,不断释放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效能。
评估篇专门研究设计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网站公开的信息,对地方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状况进行评估,分析了当前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的状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的对策建议。
专题篇基于中心课题组对我国民众餐饮浪费行为和态度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我国餐饮浪费的现状,分析了餐饮浪费的成因和存在的问题,建议强化激励约束机制,问责与激励并重,严格监督制度执行,建立长效机制;对一年来社会反响强烈的学术不端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介绍了最近我国针对学术不端采取的措施,提出了治理的对策和思路;同时,课题组还基于对湖南永州“清廉中国”大数据实验室的研究,分析了大数据帮助基层走出监督和监管困境的作用。《国有企业反腐败存在的困难、问题与治理》一文,对国有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对妨碍国有企业健全“三不腐”机制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对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入构建国有企业“三不腐”机制提出针对性建议。
案例篇以山西朔州破解“双管干部”条块分割监督难题的实践与探索、江苏苏州用大数据贯通“四项监督”研究、四川苍溪探索解决“谁来监督纪委”问题的实践与思考、浙江杭州推进清廉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介绍了地方各级纪委监委推进基层反腐倡廉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典型做法。
创新实招通过专家推荐和评比,从《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纪检监察》《党风廉政建设》等媒体2020年公开的新闻报道以及国情调研中搜集和筛选了典型做法,并进行了简要评析。
附录是通过专家评选方式确定的2020年中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十件大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在中央纪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关怀支持下成长起来的院级廉政专业化智库,成立于2009年12月8日。中心成立之初,中央纪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组为其代管单位。2015年3月,根据中央纪委“三转”要求和派驻机构改革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研究决定,中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代管,设立廉政研究室并作为其秘书处。同年,中心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11家高端专业化智库之一,办公室设在廉政研究室。中心聘请42名国内学术功底深厚的专家学者和反腐败经验丰富的实务工作者担任常务理事、理事;聘请25名专家组成学术和咨询指导委员会;聘请12名专家担任特约研究员。 中心目前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廉政智库之一,坚持“以对策研究为主、团队合作为主、内部报送成果为主”的方针,依托多学科和人才优势,紧紧围绕中央和中央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开展“治理公款大吃大喝”“完善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国际反腐败体制机制比较研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绩效测评”“中外预防和打击腐败措施比较研究”“廉政文化建设研究”“事业单位防治腐败研究”“廉政学特殊学科建设”“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绩效测评研究”等研究,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优秀成果。中心内部报送研究报告180多篇,成果先后得到习近平、赵乐际、王岐山、贺国强、吴官正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90多次,不少成果成为推进全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决策依据,有的成果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 2011年起,中心持续开展“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绩效测评研究”,其中问卷调查数据曾被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五次全会、六次全会、七次全会上的讲话采用。中心对中国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状况持续跟踪研究,2011年起每年发布一部《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反腐倡廉蓝皮书),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大量报道,已成为国内外了解中国廉政建设状况的品牌图书;2015年起出版“中国廉政智库丛书”。中心还先后出版了《反腐败体制机制国际比较研究》《王阳明廉政思想与行为研究》《廉政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时代廉政建设策略研究》等著作,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中心专家还经常接受中央主要媒体的采访,承担对外宣传任务,协助和配合有关部门“讲好中国反腐败的故事”。 中心不断推动研究机制创新,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在全国率先开展廉政学学科建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上海大学招收廉政学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2018年9月,创办《廉政学研究》辑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廉政学“三大体系”。在北京市、河北省张家口市、四川省成都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浙江省杭州市、山西省太原市等地成功举办了13届中国廉政研究论坛,该论坛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在湖南省、四川省、山西省、黑龙江省、浙江省、陕西省、福建省、江苏省等地设立12个廉政调研基地,同时还与湖南省、四川省、山西省、河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甘肃省、福建省、江西省、天津市、深圳市、青岛市、厦门市等地开展课题研究合作。举办“中欧廉政智库高端论坛”,与联合国、欧盟、OECD、国际反腐败学院等国际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俄罗斯、法国、美国、澳大利亚、乌克兰、德国、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尼日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联系。
王京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党建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党的建设、干部管理。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干部管理等,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旗帜》《人民论坛》等刊物上,发表《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入学习和贯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听到党的声音与主张》《做合格的先锋队成员》《把握新思想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贡献》《加强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遵循》《高举思想旗帜 强化理论武装》《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70年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等文章。 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曾任第四批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牵头负责修订《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教程》。主编《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主编《中国社会主义道路70年》,组织编写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之一《新时代 新思想 新征程》。
蒋来用: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秘书长。社会学研究所廉政建设与社会评价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廉政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廉政学、信用评级、住房保障。出版著作有《反腐败体制机制国际比较研宄》《法学的故事》《王阳明廉政思想与行为研究》《廉政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住房保障财政政策研究》《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1-No.5),发表论文有《积极营造有利于主体责任落实的良好环境》《国(境)公务接待的治理及其启示》《美国住房保障建设的有益做法》《标准普尔与美国政府“叫板”的策略分析》《对地方债进行信用评级的可行性辨析》等。
陈光金: 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农村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私营企业主阶层。主要研究成果:《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专著)、《新经济学领域的拓疆者——贝克尔评传》(专著)、《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合著)、《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合著)、《内发的村庄》(合著)、《中国小康社会》(合著)、《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合著)、《多维视角下的农民问题》(合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合著)等。
孙壮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中亚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新华社特约观察员,2011年起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研究领域为区域合作与国际关系、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国家社会政治等。主持过中央纪委、中央政法委、国家反恐办、全国党建研究会、外交部委托交办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代表作有《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内涵与实现路径》(海南出版社,20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