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办大教育,大办教育,东莞教育稳步发展
在线阅读 收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莞大力引进外资,发展“三来一补”、合资合作企业、本市的乡镇企业也同时飞速发展。国民经济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递增。经济的高速发展既为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需求,又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经济基础。

东莞市有各级各类学校共906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7所,普通中学69所,职业中学14所,小学595所,幼儿园225所。在校学生总数37.8万人,其中大专4000多人,中专1.6万人,普通中学9.25万人;职业中学1.33万人,小学19.5万人,幼儿园7.5万人。教职工总数1.97万人。

东莞教育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大刀阔斧实施改革,政府和社会都大量增加投入,完善各级办学管理机制,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实行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了大批有闯劲的有管理经验的学校领导和合格师资,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的办学积极性,使教育朝着标准化、现代化的目标大步迈进。

改革开放前,东莞市30个行政区,583个大队,120万人口,只有30多间普通中学,700多间小学,一间中专学校的办学规模。学校只面向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几乎是空白。教师的专业合格率低,校舍危房多,设备差,许多学校只能从事粉笔加黑板的简单的常规教学。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东莞教育。1981年,全县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98%以上,非正常流生控制在0.5%以下,毕业率和升学率达到省的要求,顺利通过省的验收,成为“普及小学教育县”。

改革开放以后,东莞大批引进了“三来一补”企业和外资独资、合作企业,外资企业新鲜模式以用较高工资待遇吸引了不少本地劳工和外地劳工。而刚刚起步的东莞教育还是步履艰难,许多校舍依旧,教学条件改善不大,教师工资仍相对偏低。出现了体脑倒挂,文化高与文化低工资倒挂现象。部分教师的心开始动摇了。东莞曾出现两年内流失教师823人的现象。

为了解决办学的困难,该县委、县政府一边狠抓引进办厂,发展经济,一边采取措施,发动群众捐资兴教办学。1983年10月,县委根据中央有关指示结合本地实际,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集资办学领导小组,发动机关、企业、干部和群众自愿捐资办学。全县出现了捐资办学的热潮。仅1984年就集资1045万多元,其中华侨、港澳同胞捐赠600多万港元和大批教学仪器设备。用这笔捐助款,新建了8所中学,修建和重建了150所中小学校。基本解决了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同年,县政府作出决定;从该年起,连续3年,每年从地方财政收入中拨出50万元兴建教师宿舍。县政府的决定和崭新的校舍、校园环境又吸引了许多有志从事教育的教师,东莞的教师队伍得到了充实和稳定。

1985年9月,东莞县开始撤县设市(县级市)。1988年1月升为地级市。当时教师的平均月工资仍只有200元左右,处于较低水平。全市学校仍有100多万平方米的危房等待改造,有近万名教师的住房需要更新或改造,许多常规仪器设备需要添置,而市内的工厂每年以1000家的速度递增,工厂管理人员的较高工资和个体营业户的收入对教师仍有很大诱惑力。伺机跳槽或弃教从事个体户经营的教师仍不时有出现。全市教育仍处在单一办学,包袱沉重、质量低下的局面。克服潜在的危机、彻底改变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仍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题。

为了彻底解决教育存在的问题,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该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的指示和省的有关规定,做出坚决改革教育管理管理体制的部署,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姚锦柏同志则废寝忘餐,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深入改革教育体制的方案,经市委、市府研究作出决定。大办教育,办大教育,使全市教育稳定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1989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95年又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教育。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