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给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借助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以发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外向型企业为起步,采取镇(区)、管理区、村、联合体和个体“五个轮子”一齐转等一系列措施,使乡镇企业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铺开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异军突起。
1978年至1993年,东莞乡镇企业从原来以竹木铁、砖瓦砂石、烟花炮竹、粮油副食加工为主的社队企业,发展成为纺织、服装、电子电器、工艺美术、建筑材料、塑料制品、玩具、造纸、家私、皮革等28个行业,4000多个品种的乡镇工业体系。生产流程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自动化,产品从低档到中高档,从内销到出口;企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内地企业扩展到对外来料加工和与外商合资合作办企业,有些企业从独家经营走向横向经济联合和集团式股份制企业。到1993年,东莞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主体、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出口创汇的主力军。1993全市的镇、管理区、村、联户、个体五个层次的乡镇企业达28112个,比1978年(下同)增长9.74倍;企业人数达714689人,增长8.86倍;固定资产原值达671392万元,增长73.03倍;总收入达1098081万元,增长了82,99倍,年均递增34.4%;工业总产值达944776万元,增长73.77倍,年均递增33.3%;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1.1%;乡镇企业总收入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35.2%上升到1993年的74.4%;上交国家税金达31089万元,增长49.22倍,年均递增30.2%;企业利润达91604万元,增长59.46倍,年均递增31.5%;出口创汇9.03亿美元,增长617.4倍,年均递增68.2%。
近几年来,该市乡镇企业共获得75个产品质量奖和6个先进企业称号。其中国优产品1个,部优产品21个,省优质产品53个;部级先进企业1个。省级先进企业5个。乡镇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在全市占了一定的比重,1993年乡镇企业生产的水泥占全市的80.2%;红砖占99.2%,机制纸及纸板占94.4%。
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发表后,该市乡镇企业掀起了第二次发展高潮,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按现代化城市的格局建设东莞,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全市乡镇企业朝着“三高”(高科技、高效益、高创汇)、“三化”(规模化、集团化、股份化)方向发展,第三产业比例明显增高,乡镇企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并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城镇规划建设结合起来,两者互为依托,使全市农村迅速迈向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大体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和发展阶段(1978年——1985年)。在这一阶段该市乡镇企业主要是以发展“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二阶段为提高阶段(1986年——1988年)。是发展乡镇外向型经济的黄金时期,该市抓住机遇,一手抓巩固,一手抓发展,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还加强了宏观管理,抓好洽谈、签约、审批三个环节,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三来一补”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段期间,“三资”企业发展也很快,外向型经济出现投资规模大,外商举厂内迁、投资多元化、长期化等趋向。到1988年,全市乡镇引进外资6亿美元,投产的外资企业达3000多家,出口创汇累计15亿多美元,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1倍多,基本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初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同年,东莞被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
第三阶段是调整阶段(1989年——1991年)。为配合国家宏观调控,该市乡镇企业发展速度降慢,其中乡镇外向型企业新签的来料加工协议和“三资”企业项目都比上一年明显减少。1989年,全市乡镇企业为22971个,企业总产值为349089万元,总收入为377332万元,纯利润为39278万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6%、10.6%、9.5%、3.5%。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较少。在这一阶段,该市把工作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大搞道路、能源、通信等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90年代乡镇企业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是腾飞阶段(1992年——现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发表后,该市发展乡镇企业的热潮空前高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按“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东莞,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外商到该市投资办企业的信心明显增强,乡镇企业各项主要指标增幅均在35%以上,外向型经济发展更为迅猛,出口创汇达7.1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71.3%。这一阶段,该市乡镇企业出现新的特点,就是项目科技含量高、规模大、效益好,第三产业比例明显增高,全市农村镇(区)迅速向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