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改革购销体制,搞活粮食市场
在线阅读 收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莞市粮食企业以建立适应商品经济的企业机制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过15年的不断改革,粮食企业已从分配管理型向经营服务转变;经济运行机制已从全部商品靠指令性计划调拨分配逐步向市场调节的方向转变;经济形态已从单一经营型向多种经营方向转变。粮、油、饲料等产品从原来的10多个品种增加至目前的200多个品种,粮食经营门店从原来的40多间增至现在的100多间;粮食经营总量从原来的30多万吨增加到100多万吨;粮食的储备能力从原来的80000吨提高到163560吨;对外贸易从无到有,年平均达5万多吨;粮油工业生产总值从开放前的3800万元,增至1.5亿;粮油工业生产设备已有10多台(套),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固定资产总值达1.6亿元,比开放前增长了4倍多;15年来新建和扩建的粮仓、厂房、营业商店、办公楼宇(包括两间酒店)、职工住宅等设施达17.52万平方米……。这些成果带来的效益是:

1979年至1991年累计上交国家利润4838万元,同改革前10年要国家拨补的838万元相比,实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5676万元(1992、1993年免缴利润)。

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增强,职工生活福利得到改善。15年来,投放于粮食企业本身及中外合资的固定资产的资金达1.0041亿元,除新建仓库容量83560吨、粮油购销站等18357平方米外,先后建成了面粉厂、饲料厂、饮料厂、米面制品厂、编织袋厂、精炼油厂、粮食制品厂、制罐厂等八个工厂以及双龙、珊洲两酒店。粮食企业职工由于实行经济利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挂勾,生活福利待遇明显提高;个人的经济收入得到增加,新建的58011平方米职工宿舍从根本上解决和改善了住房条件,新增的企业也为职工子弟就业创造了条件。

发挥了国有粮食部门的职能和主渠道作用,创造了社会效益:一是支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帮助农村从“以粮唯一”的束缚解脱出来,发展农业商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二是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保障粮食供给。15年来,东莞市粮食企业不但保证了本地居民的粮食供应,还为外地前来参加生产经济建设的一百多万劳动大军提供了必要的粮油消费,为稳定粮食市场进而稳定社会,为本市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条件,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1988年底至1989年上半年,粮食供求关系出现短暂的紧张现象,人心一度浮动;1993年11月下旬全国各地又出现一阵抢粮风,市场粮价暴涨;1994年6月华南地区大水灾,铁路运输受影响,粮食调入量一度减少,个体粮贩趁机哄抬粮价。这几次的粮食短暂紧张形势,都由于粮食企业发挥了主渠道作用,积极从外省组织粮食调入和从境外进口粮食,保障了供应,稳定了粮价,稳定了社会。三是满足城乡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需求,为群众提供多品种、多档次、多种包装的优质粮油食品。四是为工、农、商、畜牧各业的发展提供粮油原料和饲料。五是组织商品出口,参与国际交换,为国家创汇。

回顾15年来的实践,东莞市粮食企业改革是循着下列途径展开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