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东莞体育,享誉世界
在线阅读 收藏

东莞市地处东江下游,许多镇(区)境内河涌纵横交错,水塘星罗棋布,是开展游泳、划艇、水球、龙舟竞赛等运动的好地方。道滘、麻涌、沙田、中堂等镇,过去是“开门见水,举步登船”的水乡,现在仍保留河道宽阔,池塘密布的优势。这里的群众世世代代都从小学会游泳。东莞人民历来都有热爱体育活动的传统。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东莞市群众性体育运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开展。早在50年代,东莞县就被誉为“游泳之乡”受到了贺龙的嘉奖,先后为国家和省输送了325名优秀运动员,有60人127次破全国游泳纪录,81人156次破省游泳纪录。1957年,我国著名的游泳运动员徐致祥回到家乡东莞,与李永康组建第一间业余体校,校址在莞城珊洲的一间祠堂。泳池是用木桩围起来的半口鱼塘。他们用砖头当哑铃,用废旧自行车内胎练拉力。就是在这黄泥水中,培养出钱旭芬、梁桂良、叶欢容等名将,威震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198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东莞修建了25米标准泳池,正式成立了东莞游泳队。徐冠南在南宁国际游泳邀请赛上夺得一枚铜牌,继而在第五届全运会上夺得200米仰泳冠军,并打破全国纪录。

在水上运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另一支体育劲旅——举重也在稳步发展。1956年,举重运动员陈镜开(石龙人)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56公斤级挺举比赛中“一举惊天下”,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在8年中陈镜开9破世界纪录,威震世界举坛。这一期间,石龙涌现叶浩波、陈满林、陈伟强、赖润明等一批破世界纪录的举重名将,石龙镇成为全国著名的“举重之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莞的经济飞速发展,也给东莞体育带来了真正的春天。东莞的群众游泳运动更是蓬勃发展,全市有超过一半的人喜爱和参加游泳运动,在莞城和道滘镇率先建起自动调温的太阳能游泳池馆,继而全市的游泳池馆发展到几十个。市里建立了第一所体育运动学校,有二十多所中小学列为传统项目的业余训练点。近年来群众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增加,由举重、游泳向篮球、长跑、龙舟、舞狮、武术、射箭、皮划艇、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等多方面发展,不管是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还是竞技性的体育运动,都呈现出一派生机。特别是东莞市体育中心的建成与使用,标志着东莞体育进入一个高标准的多层次发展的新纪元。东莞体育中心占地24.5万平方米,内设“五馆五场”(体育馆、训练馆、射击馆、网球馆、体育场、训练场、游泳场、网球场和溜冰场)。总投资3亿多元,既可供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又可提供大型的国家级的、国际级的比赛。1994年在东莞体育中心首次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世界蹼泳锦标赛(东莞杯)、第九届广东省运动会13项比赛和闭幕式,充分显示了市体育中心“布局合理、标准较高、功能齐全、适应期长”等建筑优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东莞体育事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更给东莞体育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实行市、镇(区系统)、管理区(单位)三级办体育的体制以后,更充分调动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竞技体育的龙头(游泳、举重)基础更扎实,训练更科学;群众体育的鲜花更加灿烂辉煌。改革开放15年来,东莞体育投资5亿多元,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市体育中心、石龙体育馆、常平体育馆、虎门游泳中心、桥头体育中心、厚街体育中心、长安体育公园等大型建筑相继建成并分别承办省、全国、洲际、国际的比赛。至1995年,全市有体育馆11座、游泳馆8个、游泳池93个、足球场37个。体育设施建设从市、镇(区)发展到管理区、村和企业单位等基层,为东莞体育提供了普及和提高的有利条件。从1978年至1994年的十五年中,全市向上级输送优秀运动员265人;解放45年来累计上送运动员超过600人;破(超)世界纪录59次,破(超)亚洲纪录27次,破全国纪录(含青年组)76次;获国际金牌91枚,银牌34枚、镝牌15枚;获全国赛金牌202枚。1982年,道滘运动员叶润成在第九届亚运会中以1′5″93的成绩夺取100米蛙泳金牌,洗刷我国在亚运会游泳金牌榜上“零”的纪录。邝日忠、冼傍娣分别获亚运会划艇、皮划艇金牌。1984年,石龙运动员曾国强在23届奥运会52公斤级举重比赛中,以成绩235公斤勇夺金牌。1990年,该市首次独立组团参加第八届省运会,一举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震动南粤体坛。1994年在广东省第九届运动会中该市荣获总分第二,保持了优秀的成绩。1994年10月,第七届世界蹼泳锦标赛(东莞杯)在该市举行,取得圆满成功。该市运动员吴志前代表国家队参赛,在男子50米蹼泳赛中,以16″22的成绩打破16″63的世界纪录,并夺取该项金牌(预赛以16″55破世界纪录)。该市运动员李泽代表国家队参赛,在400米器泳及800米器泳决赛中夺得金牌两枚。(详见表8、表9)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