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在纪念郭沫若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2年11月16日)
在线阅读 收藏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郭沫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越,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郭沫若诞生以来的一百年,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郭沫若诞生之时,正是中华民族处于灾难深重的年代。不甘受凌辱和压迫的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过数次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一部分最有觉悟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建立后,党又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郭沫若从青少年起,就站在时代前列,以极大的革命热忱,投身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的伟大实践,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以及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郭沫若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懈奋斗的一生。早在五四时期,他就以高度的革命激情,写下了著名的诗集,《女神》,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狂飙精神,强烈要求改造社会,歌颂革命,歌颂光明,热烈追求和赞美未来,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后来,他通过翻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和社会实践,认定“马克思主义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唯一的宝笺”,从此,他把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自觉地融入了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之中。这一时期,他积极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6年他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党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他参加南昌起义,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郭沫若被迫旅居日本,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他仍然关注着中国革命的进程,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部著作。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回到祖国,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从事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统一战线工作。这一时期,他写出了著名的历史剧《屈原》,以古鉴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起义的经验教训,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赏,列为我党整风学习文件。这篇史论对于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保持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重要的鉴戒作用。全国解放后,郭沫若历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为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为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周恩来同志曾经这样说:“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称赞郭沫若“是革命的诗人,同时,又是革命的战士”,是“学术家与革命行动家”“兼而为之的人”。郭沫若集文艺家、科学家、革命家于一身,以他多方面的宏伟建树,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宝库,为我国文艺和科学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学习榜样。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郭沫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郭沫若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有“报国济民”的抱负,就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他早期从“昂首天外”到俯身于“水平线下”,接触了社会底层,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获得了宁愿牺牲个人的个性与自由为人民大众请命的新观念”。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以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作为自己做人和进行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他的心和笔始终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和人民的呼吸息息相通。不论他弃医从文,还是投笔从戎,都表现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赤诚。他的大量文艺作品,气势磅礴,充满着对人民的热爱,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郭沫若追求真理、开拓创造的精神。郭沫若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论是在革命高涨时期还是革命处于低潮时期,都能保持旺盛的革命热情,不屈不挠地进行战斗和创造。郭沫若在对待革命问题上有博大的胸怀,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反对盲目排斥西方文化。他主张吸收异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借石他山”,但立足点必须是“经过本民族创造”,赋予“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郭沫若在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上,从不墨守陈规,而是不断探索和开拓新的领域。他知识渊博,又虚怀若谷,善于博采众长,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不断有新发展、新创造,在文化界、学术界独领风骚。他的研究工作,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别人已经穿旧了的衣裳”,“再不仰仗别人所依据的城垒”,而要在“实事之中求其所以是”,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郭沫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郭沫若深知知识无价,人才宝贵。他不仅自己注意积累和扩展知识,而且殷切期望科学文化知识得到普及,培养众多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建国初期,在他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后,他和一些老知识分子亲密共事,积极组织科研机构,建设科技队伍,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奠定了基础。郭沫若十分爱护人才,特别对新生力量寄予厚望,热情关怀他们的成长,并以“教育英才”为最大乐趣。正是在他的倡议和领导下,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亲自担任校长。他平易近人,对青年学者、作家、文艺爱好者,都热情给予指导,为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一大批人才的成长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同志们,朋友们!

郭沫若辞世之际,我们国家正从十年动乱的危难中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14年来,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了勃勃生机,神州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不久前,我们党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大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明确确定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明确确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明确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当前,要把学习、宣传和落实十四大精神作为全党和全国的第一件大事,把思想统一到十四大精神上来,真正使十四大精神变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变为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愿望,是整个国家的大局。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只有经济建设这一个中心,没有另外的中心。经济部门要坚持这个中心,科学、教育、文化以及其他部门必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学习这一理论,重要的是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学习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极其丰富。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教育、文化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是我们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指针,要认真学习和在实践中努力贯彻。

当前,特别要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就要面向实际,了解实际,研究实际,勇敢地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克服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教条式理解,抛弃那些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甚至是扭曲的认识,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工作者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加快经济建设作出新贡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形势,迫切要求文艺工作者努力反映时代精神,表现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努力创造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民族,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的优秀作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激励广大干部和群众奋发图强,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在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的今天,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和聪明才智,广泛吸收他们参与各方面建设和改革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发展科学和繁荣文艺,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为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按照艺术和科学的规律正确对待学术问题。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讨论。不同风格不同学派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借鉴,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对艺术和科学中的一些不同意见,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这样,有利于为科学文化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良好环境,有利于推动科学进步和文化繁荣。

要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我们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中国人民历来具有为维护民族尊严、国家主权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荣传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绝不容忍那些损害我们国家民族利益的事情存在。要从我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面临的任务是极其繁重的,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我们团结统一的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各条战线、各级组织都要加强团结。科学、教育、文化战线也要加强团结。各级领导班子要带头搞好团结。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提倡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大家要团结起来,以党的事业、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幸福为重,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繁荣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上。

同志们、朋友们!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正确的理论和路线,确定了宏伟的奋斗目标。我国经济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科学文化必将出现更大繁荣。让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