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商品经济下的文学(笔谈) 面对市场经济的文学
在线阅读 收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对滚滚而来的商品大潮,文学毫无疑义受到极大冲击。无论创作界、评论界都普遍产生一种失落感,一种困惑、困扰、困窘的心态。与那些“大款儿”,“大腕儿”们相比,昔日极为尊贵的文学光圈似乎黯然失色。纯文学销量下降,出书难,稿费低,都是摆在文学家们面前的难题。

那么,怎么办?文学的出路在哪里?

有人“下海”了,去当公司的董事长、经理、副经理、业务经理、公关经理,乃至干脆去当“个体户”,贩卖服装或什么小商品之类。

但大多数文学家迄今并没有“下海”。“下海”赚了大钱的固然有之,血本无归的也不乏人在。没有“下海”,坚持“爬格子”,虽然清贫些,可是作品一部部写出来,自觉还是乐陶陶的,应是在大多数之内。各种文学报刊、出版社迄今未见稿荒,而且不断推出一些佳作,便是明证。

前不久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去日本访问,在会见水上勉、黑井千次、三浦哲郎等作家时,我也曾忍不住提出面对市场经济,文学怎么办的问题。日本作家们听后,觉得好象不是个什么问题。因为他们从来、至少是自明治维新以来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写作的。水上勉因写过许多推理小说,很畅销,版税多,生活比较富裕些。他说,象黑井千次、三浦哲郎这样写短篇小说为主的作家,稿费少,比较起来,手头也就不那么宽裕和阔绰。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写出好作品。作家追求的是美的创造,市场的畅销书中固然有好作品,也有不见得多好的作品,然而在历史的淘汰中,只有真正优秀的作品才能留下来。

这话给我很大的启发。因为文学自有它的价值在。作为人类精神的花朵,它包孕艺术家的美的创造,而真、善、美总是统一的。美的文学作品必然也理应有真、有善,必能有助于人们增进对于现实与历史的认识,也必能使人性、人情得到善的陶治,不断获得优化和升华。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于假、恶、丑的揭露,是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共有品格。而这样的文学作品正是无价之宝,影响及于千秋万代。“屈原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此之谓也。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虽“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损其襟怀,就在于他有自己的追求。当时既无出版社,也无文学刊物,稿费也自无有。穷是穷到家了,不仅沽酒无钱,甚至常常食粥。然而一部稀世奇书正这样写出来。难道历史不已经表明这部小说确是“无价之宝”么!

所以,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以为文学并不会因此一定走蹇运或致衰亡。在市场经济中出现过狄更斯、巴尔扎克,杰克·伦敦,也出现过泰戈尔、川端康成,何况我们的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对市场还有宏观调控,且为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还可以通过奖励、通过政府津贴等种种办法予以政策的倾斜和物质的支持。我不反对“文人下海”,“下海”也是深入生活的一道,“下海”的作家安知将来不会写出好作品?!我也不是鼓吹作家们都去学曹学芹那样“食粥”。实际上,今天的作家也好,评论家也好,文学研究家也好,稿费虽低,毕竟还拿着政府的工资,享受国家给予的医疗保险,谁也不会落到象曹雪芹那样贫病无人问的地步,死后葬在哪里,至今还是个谜。何况,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工资与稿费迟早也要水涨船高。我以为文学界与其面对市场经济,怀什么“失落感”,还不如象许多拿出了好作品的作家那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耕耘,踏踏实实地写作,为文学作出自己的贡献,追求你本来应该追求的东西,也即美的创造。也许你的作品会畅销、走红,象王朔这两年一样;也许眼下无反响,受到读者的冷落,但安知将来的读者也一定冷落它呢?历史上不是有许多作家作品在当代并不走红,后来却成为名闻遐迩,获得世界性影响的么?!

人各有志,不可相强。有志于文学者,文学固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在,非金钱可以衡量!而有志于金钱者,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他要去赚钱,他认为只有赚到大钱,成为“大款儿”、“大腕儿”,才算实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那么他也可以按自己的价值观去做。中国是个大国,在中国企图献身文学的人不可计数。从他们中间,会产生出一茬又一茬优秀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这已被过去的历史所证实,我想,还会被今后的历史所证实。以故,我以为,文学界其实大可不必面对市场经济产生失落感,文学不会亡,正象各种各样的艺术都不会亡,而只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获得发展、获得新变,获得更新的美的创造罢了。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