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本与解读
在线阅读 收藏

准确理解《讲话》的基础,首先在于准确把握《讲话》的特殊文本结构。《讲话》文本的独特性在于,它不是那种结构简单呈规性的单一型文本。相反,它是一个内在由四种文本套叠构成的复合文本。它们分别是:一、战争文学文本。二、革命文学文本。三、进步文学文本。四、一般文学文本。在《讲话》中,上述四种内在的文本呈现为互相胶着,盘根错结,文本间疆界模糊的状态。因而,一方面《讲话》相当有弹性,特别是其中许多论点和阐释尚未作周详的引申、发挥,留下不少有待填补的空白,提供了广阔的可作多种阐释的可能性,对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不恰当的误读,以致出现理论的盲区。对于《讲话》的误读,既来自“左”的方面也来自右的方面。来自“左”的误读,主要表现为用思想僵化的教条主义态度,不管文艺发展的具体态度,把《讲话》视作“句句是真理”、“最完整、最彻底、最正确的无产阶级文艺路线”。同样,来自右的方面对《讲话》的误读,也集中在对《讲话》文本结构和历史性内容的误解上。具体表现为片面夸大《讲话》中战争文学的文本而看不到其它三个文本存在的事实,以《讲话》的历史性、特殊性来替代或抹杀《讲话》中的当代性与一般性,从而无法发掘出《讲话》依然存在着的能给予我们今天创作以深刻影响和有力作用的内容,导致文艺发生一些不必要甚至比较严重的思想混乱。《讲话》阐释文艺问题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活的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它渗透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它所阐释的全部问题,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正确解读《讲话》,首先要高度肯定它推动解放区革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伟大历史功绩。作为一个文本,《讲话》不仅生动记载了党和毛泽东同志怎样正确领导解放区革命文艺的过程,而且也深化了我们对于中国文艺发展史上这极其重要一章的理解。《讲话》的文本有没有当代性呢?我认为,《讲话》和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问题的其它论述,与当前文艺事业的关系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有些当时是正确的,今天仍然适用。如关于文学与生活、文学典型化、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造的论述。2.有些当时是正确的,时过境迁,今天不适用了。如对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阶级属性的分析。3.有的结论虽然全部照搬不能适用于今天,但可以剥离其外壳而保留核心框架,为今天的文艺工作提供积极有益的启示,具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转换成新命题的可能性。比如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文艺工作者的世界观改造。文艺与政治的关系。4.有些在当时就有明显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

(原载《文汇报》1992年5月13日,全文3500字,盛源摘)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