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美学与古代美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1.中国近代美学的出现是美学第一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哲学、文学及艺术理论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自觉理论。2.近代美学的另一标志是全新的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这主要体现在近代人审美观念的转变以及一些美学特有的概念范畴的出现。3.方法论的改变也是近代与古代美学不同的标志。
中国近代美学的发展大致可分四个阶段: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萌芽启蒙期”;20世纪初到辛亥革命的“初步形成期”;辛亥革命到20年代末的“深入探索期”;20年代末到新中国成立的“成熟分化期”。
“萌芽启蒙期”美学的特点是:这些启蒙美学家同时又在社会改革家、政治家,对纯美学问题研究不多,而对美学和艺术启迪心灵、消除痛欲、怡养人性、治国安邦的作用问题议论颇丰,所论以文学为主、美术次之,有些艺术领域未涉及。有的详阐细述,有的点到为止,比较零乱,没有完整体系。由于种种原因还给人以夸大主体审美趣味和艺术作用的印象。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
“初步形成期”美学的代表人物是王国维和鲁迅。王国维是近代第一位脱开政治,专门从学术角度进行研究的美学大师。他不仅最早将西方近代“美学”引入中国,而且结合中国的艺术成果对美学的性质、范畴、审美心理及审美教育问题进行较系统研究,它对美的功利性的否定,标志着两千年来旧的审美观念已被近代新的审美观念所代替,他的研究可说是中国近代美学真正的发端。鲁迅《摩罗诗力说》为代表的早期美学为近代美学的发展照亮了方向。
“深入探索期”的美学的探索范围扩大了,研究深度加强了,更重要的是已有人把眼光投向马克思主义。不仅出版大量的美学专著、译著,而且在高校中开设了美学课程,报刊杂志美学文章多起来,形成中国近代美学研究第一个高潮。代表人物有蔡元培和吕澂。
“成熟分化期”美学研究内容丰富了、兴趣扩大了,参加讨论艺术和美学研究的人也比前几个时期增多。自“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最早一批革命知识分子,鲁迅、瞿秋白、冯雪峰及后来的周扬、蔡仪等人开始以此为武器建构新的美学体系。代表人物还有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梁宗岱、丰子恺、朱自清、黄忏华、胡秋原等,他们的美学研究仍然停留于资产阶级美学体系范围内,并在当时美学界占主导地位。
(原载《近代史研究》1992年2期,全文约16000字,党圣元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