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这两年来已失去了1986年前后的那种表面上轰轰烈烈的“热潮”景象,但却向着更深的层次、更新的高度突破和跃进。春风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董学文《两种文学主体观》一书,就是体现这种理论研究的新特点,在文艺研究领域中开拓创新的力作。
文学主体性问题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坛的热门话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与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观念在新时期中论争的焦点。“热潮”过后,如何冷静、客观地对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的对话、论争、驳难,从较高的学术层次上加以认真地梳理和思考,以加深人们对它们的理解和辩析;如何实事求是地总结新时期文艺研究的经济、教训,以找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艺学的根本立足点,这已成为我们理论界和广大读者的一种愿望。董学文也正是按照这一路子,开始了他对文学主体性问题研究的历史性的考察和反思。
全书除小引外,分十三个大问题,五十四小节,计二十六万字,其历史考察的跨度颇见广阔,上可溯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列宁的《哲学笔记》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迄本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和西方的文艺思想。在纵向上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主体观发生、成熟和发展的历史线索,及其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学主体观斗争的轨迹。以纵向为基础,本书又在横向上对历史上涉及文学主体性的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进行了客观地考察,如对马斯洛的“五层次”说、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泛爱论、新康德主义的二元论,马尔库塞的自由选择论等,都针对其各自的特点及对后世文学主体论的影响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精当的评断。这种广与涂的渗透,纵与横的结合,使全书既有浓重的历史感,又使人们对文学主体观所统摄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有了明晰的了解和深刻的把握。逻辑成了历史的,历史被浓缩于逻辑之中,逻辑与历史在这里实现了辩证的统一,这是该书在研究方法和体系结构上的一个鲜明特点。
一部学术著作的历史感,说到底是它的时代感,即在对历史的考察中重视对现实的文艺研究实践经济的总结,在具有独到性的理论开拓中,为今天社会主义文艺学的发展提供弥足珍贵的借鉴。这是《两种文学主体观》的写作宗旨,也是它突出的理论特色。作者从理论实践这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有代表性的流派的分析,对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理论实质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剖析,发表了经过深思熟虑的批评意见。这对人们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主体观与通过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观所集中表现出来的西方现代主义文艺学主体观的本质区别,提高在思想理论上辨别是非的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作者还立足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所面临的任务,着眼于我国文艺科学的发展,对新时期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文艺理论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主要观点,从每一理论问题的实际材料入手进行了颇为深入的学术论评,表现了可贵的理论勇气和社会责任感。当然,作为学术研究和争鸣,书中的有些观点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但作者的这种实事求是的学风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却是值得发扬和提倡的。
《两种文学主体观》在资料的掌握和运用上,既广取博采又严肃谨慎。其占有资料的完备性和系统性似为目前国内其他同类著作所难及,这已足见其准备工作的认真和艰苦了。这大概是这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不流于空泛而显得厚重扎实的一个根本原因吧!
《两种文学主体观》的出版,已引起国内外学人的关注、重视。它虽然仍有需要改进之外,但并不影响其为开拓创新的力作。它为我国文艺学的建设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可以预料的。
(马龙潜《对文学主体性研究的历史性反思——评董学文的〈两种文学主体观〉》,原载《文艺报》1993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