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善庆同志主编的《近代中西美学比较》(湖南出版社1991.4)一书,集卢善庆、谭佛雏、林同华、欧孟秋、王世德等十二名专家学者研究近代中西美学比较之长,横跨中西,纵贯古今,是研究伴随中西文化全方位的会冲而展开的中西美学的撞击、融会及其如何催生近代美学的新作。
《近代中西美学比较》共两篇,分上篇“西方美学与中国近代美学”总论和下篇“中国名家对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分论,它“基于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历史大背景,以1848—1949年中国近代接纳西方美学全过程为研究对象,进行中西美学比较,着重从观念更新、方法互补和体系构建的角度,探讨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美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美学的有益养料,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中国近代美学的形态,找出其历史的和逻辑的联系,给予实事求是的整体性的评估”。
首先,以融会为核心。中国美学由古典向近代的转型,与西方美学内在的自我嬗变模式相异,它在明中末期曾以市民启蒙美学思潮的崛起,作为向近代嬗变的自我努力,在满清入主中原的历史氛围和汉族对皇权丧失的文化反思中被扼杀流产。中国近代美学,是在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美学(尤其是德国古典美学、苏联美学、叔本华尼采近代美学,当然也有古希腊美学、中世纪美学)的比较、选择、融契的化合模式中诞生并逐步显示其特色的;中西美学的融会,是中国近代美学诞生的秘密和中西美学比较的关捩。《近代中西美学比较》,就是紧扣这一“秘密”和“关捩”,围绕“融会”的核心,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优良传统与西方美学的先进成果“化合”的各个环节。上篇,从宏观角度阐述“融会”的历程、焦点和效应。中西美学融汇的过程,是中国美学既引进、选择、汲收和融化西方美学,又探受其观念、范畴、方法和体系渗透的过程。它可略分四阶段(1919年前、1919—1929、1929—1939、1939—1949),其间,中西美学以“功利与愉悦”,、“形象与思想”、“表现与再现”为焦点,不断比较、相争、会冲,而“纯粹超然说”、“陶养性灵说”、“摩罗诗力说”、“生活趣味说”、“形象直觉说”、“生命流动说”、“性灵表现说”、“真善美合一说”、“美是典型说”等近代美学家的核心观点,吕澂的《美学概论》、陈望道的《美学概论》、李安宅的《美学》、徐庆誉的《美的哲学》、金公亮的《美学原论》、蔡仪的《新美学》等构建体系的美学专著,就是这一“融会”的结晶。下篇,从微观角度具体分析王国维、鲁迅、毛泽东、郭沫若、朱光潜等美学家,如何在中西美学比较中融会贯通中西美学精萃,从而完成各自的理论构建。该书探讨的美学诸多问题,均萌生或旨归中西美学融会的核心。
其次,以文化为切口。任何思潮思想,只有从形成它的特定文化氛围(含实践器物文化、社会制度文化、精神心理文化)入手,才能窥透其秘密。《近代中西美学比较》,从孕育中西美学融会的中西文化冲会的文化氛围之口切入,探寻中西美学撞击、选择、融会的奥秘和中国近切美学诞生、发展的内在机制。鸦片战争再次掀起的西学东渐,一方面是欧美列强凭依先进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由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的侵入,另方面是中国文化为救亡图存对西方文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的拿来,它激起中西文化的不断撞击、选择和融合,也就伴随着或包含着中西美学的不断撞击、选择和融合。中国近代美学思想是中西文化、中西美学在比较的基础上融合它们精华的产物。当然,切入这一特定文化氛围,沿其不同文化因素之维探讨,也就揭示了梁启超、蔡元培、宗白华、蔡仪、茅盾等美学家融会中西美学及构建美学理论的内在秘密。由宏观的文化视角探讨微观的美学奥秘,是美学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提倡的门径。
再次,以比较为支点。该书以“比较”为题,但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而是以承认中西美学各有所长为前提,在比较中有所把握、有所选择、有所融会,在比较中寻求超越两大美学潮流的共同规律,以取精华去糟粕。中西美学的精华,通过以时代理性精神和历史必然存在为基础的,以互为参照系的具体比较中显现清晰,从而使中国古典美学的优秀传统在扬弃中得以存留,西方美学的积极因素在鉴剔中得以汲收。中西美学的融会是融会什么?融会就是使中国古典美学的优秀传统和西方美学的积极因素,两者的契合交融诞生出中国近代美学。同样,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与西方美学诸流派的比较中显示的无可相并的合理因索,和中国美学的精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相契合,诞生了中国现代美学。该书系统地辨析和澄清(近代)中西美学比较领域的“优劣论”、“战败论”和“零碎论”三种模糊观点:“优劣论”失之于忽略两大美学系统的差异而追求中优西劣或西优中劣的机械性,“战败论”失之于歪曲近代中国美感心态物化的艺术事实和艺术规律的武断性,“零碎论”失之于忽视近代中国多美学论著的“核心观点”和美学专著的“理论系统”的体系构建的片面性。归根结蒂,它们都失之于对中西美学比较的支点——“比较”没有正确的理解和导向。
最后,中西横跨,古今相继,点面结合,史论互补。《中西美学比较》在体例编排、结构方法上,破一般专著或中或西、或古或今、或点或面、或史或论的单调格局,熔中西古今为一炉,铸点面史论为一体,它以“今”为动力,以“古”为定势,以“中”“西”为理论渊源,既以中西美学融会之“点”为核心,又波及中国近代美学之“面”的一般理论;既有对中西美学比较的纵向时间的历史考察,又有中国近代美学横向空间的理论探讨,它们之间结合互补、交错助澜,使其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这种由点到面、由面及点、以史带论、以论述史的灵墨妙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近代中西美学比较和中国近代美学的基本面貌。
(柯尊全〈《近代中西美学比较〉述评》,原《文艺研究》199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