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梗概)
儿子银松逼老子刘炳和放弃做豆腐的老本行去做花木生意,即使只订到一张三五万的合同也能净赚两三万,抵全家人做豆腐三五年的进帐,订多了更不用说。刘炳和不动心,他有他的人生经验和生活信条。懂事起,他就信了爹“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句老话,学做豆腐百页,果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全家无一人饿死。不是荒年别人学大寨出大力,他凭手艺搞后勤免吃不少苦头。开放后他凭着手艺盖上了新楼。近年来江南农村不少人出去做花木生意赚大钱,他丝毫不动心,认定这不是正经事。哪一天政策一变就要倒霉,老话说得好:“十个指头出过力赚的钱花了困得着觉”。
可是再过两年,那些人财越发越大,上头不但不“收”还要支持表扬,刘炳和倒有点心痒,他想起另一句老话:赚钱不吃力,吃力不赚钱。只是外头没有门路不敢冒险。银松找到省城工作的姐姐转弯子找关系,终于寻找到了她的一位同学,同学父亲是北方某疗养院副院长,管绿化。刘炳和心热了:老话说“马不得夜草不肥,人不得横财不富”。他决定试一回。
可他的亲家金小龙问了他一连串树苗经,说了诸多风险,刘炳和傻了脸、泄了气,没有三分三难上花果山,想到一句老话:“一夜想了千条路,天亮还是磨豆腐”。银松不肯放弃财路,父子争执半天,只好用“棒靠瞎子瞎子靠棒”的办法,和金小龙合跑这笔生意。但刘炳和照着“亲兄弟明算帐”这句老话,和金小龙利益各分一半,讲定合同订到后,各自收苗各自赚钱。
老伴用“穷客人富盘缠”的理逼刘炳和在出门时换上新衣新鞋带足钞票。原本信奉“行行出状元”的刘炳和,认定自己是豆腐状元,一时要离开豆腐家什还颇有不忍。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他心里没底。进了城上火车前,他嫌车票贵硬要退掉金小龙为他订的卧铺票,买了张无座票挤在车厢走道里,受了不少意想不到的罪,终于和金小龙一道赶到北方那家疗养院。晚上两人带了好烟好酒还有甲鱼寻到那位副院长家。副院长说可以订两三万元的货,而后让他们具体找张科长,第二天找到张科长,不料对方冷冷说南方的苗到北方栽不活他正要向院里汇报。刘炳和慌了阵脚,金小龙却料事如神,晚上给张科长也“烧了香”,果然过关,张科长说明天和花工一起商量。金小龙觉得那花工也该“烧香”,刘炳和死活不干。第二天一见面,谁知数量品种价格竟由花工说了算。花工压价压量,订货额不足六千元。两人再三恳求,花工开恩增加,总额才七千不到。签合同时,刘炳和知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抢着签上自己的名字。刘炳和期望高收益小,叹息“横财不发命穷人”,金小龙要加重礼数给张科长和花工,继续争取,刘炳和死活舍不得不敢冒险,要自己买票回去,金小龙说等卧铺晚几天走。偶然刘炳和发现金小龙悄悄请张科长和花工吃饭,他不由心里发酸,想想本是他的路子,眼看着金小龙另打小九九要多赚钱,不甘心。他就到张科长那儿说金小龙的坏话,泼冷水。弄得他和金小龙闹翻脸。金小龙把刘炳和签的那张合同让出自己一半,要走了送礼中他开支的那一半。正应了一句老话:“亲眷关系断,全为三个铜钱缠一缠”。
刘炳和回家后不久,收到了疗养院的预付款二千多元。拿到钱,他相信“两人合剥一条牛,不如独剥一只狗”。便张罗收购育了苗没销路人家的树苗。收苗时,他“兔子不吃窝边草”,除寡妇兰花母女可怜帮一把外,他都收外村的苗,这样好抹开面子压价。这时村长吴春山找上门来,说村里要办个豆制品工场,请刘炳和出山当场长。刘炳和想不到“砖头瓦片也有翻身日”,他也能弄顶官帽头上戴,想想其他村办厂厂长的神气样,着实有些憧憬。再想想跑花木生意是个冒险的事,不如靠祖传手艺和勤劳双手。
装运花木苗的车皮由刘炳和父子押运到北方,沿途走走停停花了五天,两人受尽了罪。到站后,张科长和花工在验货时又挑刺刁难,幸好及时打点才网开一面。过几天金小龙的货到,竟是刘炳和的好几倍,刘炳和眼中发红,心里发闷,怪自己惹鬼进门,还是老话好:“宁给人饭吃,不能给人路走”。他再次和金小龙冲突,正让金小龙训得气短时,摸到口袋中的小本本,想起自己也要当干部了,他马上气盛再不让步。
刘炳和乘火车返回家乡城市时已是夜里十点钟,只好住进旅馆。旅馆里,他结识了树苗商陈祥根,听人家一订就是几十万的合同,一甩就是几千元的上门礼及许多树苗经,再看看对方请他吸红中华烟喝汾酒,他确实服帖。回家后,又生出要出去闯一闯的念头。等疗养院的苗款汇来后,他算算净赚三千五百多元。再想金小龙能赚一万多元。他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忙四五年就赚十来万,可工场场长的宝座又等着他。他恨不得两行都干,可不敢违背老话“家有两行,必有一荒”,他反来复去,最后抛硬币定夺也未拿准主意。在儿子的催促下,他写信给陈祥根,要求帮忙,如没有回信,一心一意办工场。信寄出十多天后不见回信,村长吴春山倒从外面学习回来了,要请他去喝酒。在酒桌上刘炳和看到摆的菜全是村长从外面买回的各式豆制品,他知道村长的用心,也颇受感动。可是还是态度暧昧,想拖一拖,而且故意提出不少困难。不料吴春山和其他干部一口答应解决,刘炳和没有退路了,想想姓陈的没有回信,莫非是“十个供销十个吹牛”。士为知己者死,他以豪迈的气概答应了大家的重托。喝完酒回家的路上,他想到这下可以扶助许多贫困户,大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第二天早上,他正要去办执照,儿子拿来了陈祥根的一封信,信上叫刘炳和两天后一道出去订明年春季的合同。刘炳和直发怔:“要是早来一天就好了。”他默默点支烟吸着,眼前浮现出陈祥根将带来的光辉前景。办工场当场长虽说有权显光彩,可成年身子卖在上面,自己吃苦众人得到。刘炳和豁出去: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进城订票去!他决计选择这条冒险又充满诱惑的道路。他换上新衣穿上皮鞋向城里走去,他的步子迈得很大,很坚决。
原著 陆涛声
缩写 郑晓丽
原载《北京文学》199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