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永明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3年3月出版)

全书二十五万字,由上下两编及附录三部分组成。上编为永明文学综论,包括导论及三章内容。导论:从古诗十九首到南朝文学——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态势的形成。第一章:从隔阂走向融合——竟陵八友及其在六朝文化史上的地位。第二章:调谐金石 思逐风云——永明文学思潮概说。第三章: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永明诗体辨释,具体考察了永明诗体时内含及其研究范围,永明诗体的句式,永明诗体的律句,永明诗体的用韵以及永明诗体的俳偶等方面的问题。在这四篇论文中,导论集中考察了从古诗十九首到南朝文学发展过程中两次重要变化:从乐府古辞到古诗十九首,以抒情方式的转变作为显著标志,文人诗歌已经逐渐摆脱了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从魏晋文学到南朝文学,随着文学观念的日益明确,抒情技巧的日益完善,文学创作活动已逐渐摆脱了经史附庸的地位而走向独立。经过这两次历史性的变化,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基本态势已初步确立。这是永明文学得以产生的历史前提。第一章重点论述了竟陵八友的结合过程、性质及其在六朝文化史上的地位等问题。这个文人集团的形成,除了思想性格、文化素养等因素外,还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正因为如此,它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创作本身的范围:第一、竟陵八友的文化活动促进了南北士族从百年隔阂走向真正融合;第二、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第三、引领了士族命运的转折。这是永明文学得以发展的文化背景。第二章叙述永明文学的背景、永明诗歌创作及永明文学思想。第三章以声律说为中心,从诗歌句式、韵律、俳偶等方面深入辨析了永明诗律问题,从而得出了三点结论:第一、从元嘉体到永明体的确立,以子夜吴歌为代表的南朝民歌在期间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第二、永明诗体的特征包括: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八句为多;律句大量涌现,平仄相对的观念比较明确;用韵由疏而趋密,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居多,押仄声韵很严,至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对仗方面追求自然与情理的完美结合。第三、永明诗人以沈约、谢眺、王盟等为杰出代表。三位诗人的贡献又各不相同。下编为永明文学系年,以沈约为中心,逐年考订排比了从刘宋元嘉十八年到萧梁天监十二年间永明诗人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作家的有关史料,试图以此勾勒出从元嘉文学到永明文学乃至梁陈文学的嬗变轨迹。附录有四篇:一、从武力强宗到文化士族——吴兴沈氏的衰微与沈约的振起。二、吴兴沈氏考略。三、四声八病二题。四、周颙卒年新探。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