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作家梁凤仪80年代末步入文坛,已出版小说、散文40余种。1992年下半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她的9种小说。这样,梁凤仪在香港的“旋风效应”迅即刮到大陆,刮到北京、上海、广州和全国不少地方。北京、上海、广州文学界都曾为梁凤仪作品召开过座谈会,以探讨梁凤仪创作的风格和个性,也加强大陆与香港的文学、文化交流。
目前对梁凤仪作品的评论文章,主要见于《海峡两岸的梁凤仪》(香港:勤十缘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和《上海人眼中的梁凤仪》(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两书。其中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梁凤仪作品为什么能在大陆引起轰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徐中玉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即在它是热爱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在艰难困苦前面坚持奋斗决不自甘退缩,无论人生态度或文学事业都积极向上,充满勃勃生机。异常个性化的审美创造自然所吸引读者(《上海人眼中的梁凤仪》序)。
刘心武认为,梁凤仪的财经小说迅猛推出和大受欢迎,当然同香港社会“九七”在即有关,人们希图从梁女士的小说中长些财经方面的知识,从强人的形象中获些启示,同时也从小说的揭露批判上获得些快感,以补充自己财经上不顺利以至失败时的心理失落。相信由于大陆开办了证券交易所一类因素的影响,也极可能流传开来。(《勤十缘》)
谷泥认为,当今世界上许多畅销书都是作家自己人生搏斗的真实记录。梁凤仪具有商界的亲身体验,有机会深入观察这光怪陆离的世界。现实的人生百态、生活的酸甜苦辣,一一如浮世绘呈现在作品中,令读者感受人生的哲理,必然引起共鸣。此外,梁凤仪小说故事性极强,文笔也好,节奏明快,决不拖泥带水,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相吻合。(《为通俗文学杀出条血路》)
梅朵认为,一是小说中所展示的这一阶层的生活,正是读者所渴望知道的世界。二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方面,恰恰是在揭示这一阶层生活的阴暗面,写出了他们人性被扭曲的情况。三是着力地写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女性的自尊和自信》)
二、关于梁凤仪小说的主要贡献及其特点。代表性的论点是:
张浚生认为,她的小说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香港的社会生活。(《梁凤仪小说反映社会生活》)
张炯认为,以明快、冼炼的文笔,为人们描绘了一幕幕香港商界的风云变幻与人物浮沉,刻画了一系列大陆读者还相当陌生的金融业女强人和商场各种人物的形象。既揭露了金融家族的内外矛盾冲突和形形色色的丑恶心态,也讴歌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宽宏仁厚、弘勇坚毅的品格和真诚的爱情与友谊。字里行间寄寓着作家诚挚的爱国情怀和“九七”以后香港回归祖国的坚定信心。(《梁凤仪为大陆读者揭示新的一面》)
李星认为,以她简洁明快、挥洒自如的笔调,描绘出一个有信、有爱、有情的女性群体形象,为百川汇集、千年不息的女性话题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文学人物典型的画廊,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梁凤仪小说中的女性群体》)
钟晓毅认为,一是在题材面的扩展、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着填补空白之功。香港文学向来较多注意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倾向,而对中上层社会,对那些财阀富豪、白领上班族的心态与人生,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与表现,梁凤仪异军突起,开始弥补了这个缺陷。这也自然形成她笔下人物的独创与新颖。二是为香港的女性文学提供了崭新的创作经验。香港女作家长期的创作内容,大都以女性角色、女性经验为主,脱不开对性自我内心的探讨,习惯于两性、婆媳、家庭琐事的题材。梁凤仪对现世爱情和亲情有自己的诠释和剖白。比如爱情,台港文学中以往的爱情可概括为浪漫型、无情型、死亡型,而梁凤仪则属于理智型。(《梁凤仪小说透视》)
杨苗燕认为,梁凤仪善于把香港人,特别是过渡时期的香港人,放到大中国的版图中,放到承前启后的人生阶段上去把握、去展现、去刻画、足见其眼界之广博、思路之开阔。大胆地说,正是她小说的这种大时代的气概和大人生的氛围,使她作为一个大作家的气魄初露端倪。(《梁凤仪小说中的人生观》)
毛时安认为,梁凤仪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情致与魅力,表现以下特点:一是出入于商界与情场之间,二是徘徊于现代文明与传统道德、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三是走在娱乐功能与教育伦理功能之间。(《都市的中心与文学的边缘》)
三、关于梁凤仪创作给大陆读者、出版者、作者的启示。
赵长天从读者角度认为,梁凤仪小说给人以审美上的满足,给人以情感上的激荡,给人以思想上的启示。又说,梁女士把小说当作商品一样来推销,用多种手段扩大作品的影响,对于文学如何在商业社会中生存,于我们也颇有启示。(《梁凤仪旋风”的启示》)
程乃珊认为:随着商品浪潮对上海的冲击,物质的诱惑力也随之增多,上海的女性如何继续维护自尊自强的职业女性形象,梁凤仪本身及其作品,都会是一个很好的启迪。(《上海人眼中的梁凤仪》)
金岱认为,梁凤仪小说显然不是以纯粹审美为目的那样一种纯文学,但也不是一般以娱乐为目的的通俗小说,她是以通俗小说的形式,传达了大量的社会信息,她小说的构成公式是:娱乐+信息,或曰传奇故事+真实信息,这样,她小说的娱乐性比较强,比如“九七”信息、“女权”信息、“财经”信息等。这对大陆文学创作不能不有启示。(《梁凤仪小说与小说传播学》)
罗洛认为,严肃文学如何借鉴通俗文学的长处,使作品能为更多的读者所接受;如何用严肃的态度来写通俗文学,使之具有严肃的社会内容,也许正是今后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向。从这一意义上说,梁凤仪小说在大陆出版,其成就和经验也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梁凤仪印象》)
俞天白认为,以金融题材为小说,可以说是作家们追求的一个“高点”和“难点”,说其“高”,是因为金融是经济神经中枢,是皇冠上的明珠,要洞悉其奥妙,不是具有一般知识结构者之所能为;说其“难”,是指金融结构之宏大,之严谨,运作之复杂善变,是很难把握的,往往于细微处作生死较量,言外之意,作家应向这种作品攀登。(《梁凤仪向高点和难点冲刺》)
四、关于梁凤仪与通俗文学。不少人认为梁凤仪的小说属通俗作品之列,但不是一般的通俗作品。陈早春引著名女作家宗璞的话,说梁凤仪的小说是“高档通俗”(《大陆读者欢迎梁凤仪》)。赵长天认为梁凤仪在提高通俗小说文学品位方面,作了成功的实践。(《“梁凤仪旋风”的启示》)
钟晓毅认为,梁凤仪成功地在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是属于严肃和通俗之外的第三种,主要原因是“不再囿于小我”,因为是以反映香港回归祖国前这一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的社会生活为基本构架,所以涉及的话题很多很广。再就是家国意识加强,颇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时忧国的忧患意识,诉求的是一种“大爱”,包括民族之爱、家国之爱、土地之爱。(《梁凤仪小说透视》)
陈思和把梁凤仪的小说称为“文学读物”,说它是介于纯文学与地摊文学之间的,它的存在是以现代社会需要为前提,它将帮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更适宜地存在。他说自己没有把读物和通俗文学等同,但读物中包括不同档次的通俗文学,或可说是文学性的读物,这类作品艺术性高低不是很重要,关键是可读性。(《现代社会与读物》)
五、关于梁凤仪小说与女权问题。
金岱认为“尽是大成其功的女性,不能不涉及这个问题”。香港至今还允许一夫多妻,这和现代都市形象真相去太远。大陆在制度上是解决了这个问题。香港在这方面与旧时代没有一个断裂,不过妇女独立实际上也进行了一场渐进的革命。梁凤仪小说从某一角度看,也正可以看作香港妇女独立的稗史。《花魁劫》中容壁怡是先甘为奴,后夺得全胜时仍不放弃主子旗帜的一种独立类型,她的独立革命有点像君主立宪式的革命。《昨夜长风》中赛明军的独立,显然是建立在自己的知识与才能的基础之上,然而即使这样的知识女性,在旧情人再次伸手,要她安于外室地位,她差一点同意了,见出她与容壁怡之间的联系,也可窥见香港妇女的基本处境与心态。(《梁凤仪小说与小说传播学》)
梅朵的意见不同,认为作者写的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或者说是具有东方色彩的理想女性。因此,也就与女权主义无关,也与西方追求个性绝对自由的女性无关。但有一点很重要,梁凤仪在小说中表明了一种思想,不管她写的女性有多么强烈的东方色彩,而她们却是生活的中心,她们不仅创造了男性的生活,也在创造着世界。充分体现着女性的价值。(《女性的自尊和自信》)
六、关于梁凤仪的散文。
吕明方认为,真诚是梁凤仪散文的第一特色。其次是于亲人的特别眷念。再次是特别的渗透了她个性化的生命体验。文字极其平淡轻松,没有半点造作,也没有刻意的推敲,不用典,很亲切、很自然,是又一特点。总之,是在创造一种新颖的“财经散文”。(《真诚是温暖的》)
江迅认为梁凤仪突破了散文已有的思维模式。他说大陆散文思维的基本特征是自足封闭的,主观内向的,散文往往显得狭小与纤弱。梁凤仪的散文,正是基于开放的、外向的思维方式。又说中国散文传统深厚,其思维模式也相对稳定,既受制于诗歌艺术,在审美上具有先天的诗化倾向;又受制于中国文人传统的嗜静心理,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相适应,中国文人们大多追慕一种和谐静闲的审美境界。梁凤仪的散文在这两方面都有突破,步出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并自觉地创造审美新质。在表现方式上,借事论道,有叙有议,或闲谈,或独白,没有“诗化”味;在结构行文上,也从现代小说借用了不少技巧,诸如“多线”、“辐射”、“时空交叉”、“拼贴”、“组合”、“零散化”、“艺术的无秩序”,这种开放的、外向型思维和艺术借鉴上的积极开放态度,值得大陆同仁深思。(《真实而鲜活地摆在你面前》)
七、关于梁凤仪作品的不足与对她的期望。
陈思和认为女强人形象的成功过于简单化与理想化。从故事本身来说,作者匆匆忙忙的叙述,并不能为作品增色多少,即使作为通俗小说,也有些地方嫌太草率。(《现代社会与读物》)
叶辛期望梁凤仪的新作在文学成就——如语言的深刻方面有新的突破。(《谷苇:《“有凤来仪”上海滩》)
戴翊认为有的作品,如《醉红尘》、《强人泪》写得有些神秘,说明作者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写人生”的创作意识(《深切展现五光十色的人生活剧》)
花建认为,一些小说存在行文匆忙,较为粗疏,某些篇章结构也有待推敲,以求不落俗套。(《金融圈中的回肠荡气,才女笔下的香岛炎凉》)
不少文章都希望梁凤仪继续为广大读者开拓出文学的一片新天地!
注 以上引用观点均出自《海峡两岸的梁凤仪》(香港:勤十缘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和《上海人眼中的梁凤仪》(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两本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