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部份文艺评论集一览
在线阅读 收藏

近年来,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文艺评论著作的出版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文艺评论家的集子不能出版,有的是不被出版社接受,有的是已被接受而中途搁浅,这种情况,似乎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在这种文艺评论著作受冷落的情况下,1992年,仍有不少文艺评论家想方设法,出版了自己的文艺评论集,这是十分可喜的事。谨就笔者所见到的,略述于下。

雷达的评论选集《民族灵魂的重铸》(工人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35万字,印2100册)。本书收入雷达新时期以来所写的文艺评论36篇。伯勇作序。还有《后记》。在《后记》中,雷达自己对这本选集有一个简要的介绍:“近十余年间,我写的评论和论文约有一百六十多万字,……所写文章,类型也颇为驳杂,一种是宏观评估性的,一种是整体描述性的,还有一种是微观解剖性的。有些学术性略强,有些鉴赏性更甚。考虑到不少读者愿多多领略作品本身的丰采,这个选本便把重点放到作家作品的评论上。尽量多选知名作品的评论,尽量注重审美价值和评论文采,尽可能让读者感受生动活跃的气韵,感受我们文学的勃勃生机和长河奔腾般的动势。宏观性的文章也适当选了几篇,以便广狭互用。我希望这些貌似独立的一篇篇文章,能够潜在地勾划出一条血脉搏动的线索,能够令人置身于一个鼎沸的、喧腾的文学之流。”

作者编集的意图,应该说得到了较好的实现。收在本书第一辑里的7篇文章,即属于宏观评估性的。例如,写于1991年2月的《关于小说创作的若干思考》,便是对较少受到宏观评估的1989—91年间的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成就及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文章。写于1990年9月的《关于写生存状态的文学》则是对被囊括在“新写实主义”旗帜下的一种创作现象的宏观评估。这些文章反映了评论家掌握当代创作现象的广度和敏感,也表现出评论家力图把实践中的创作问题提高到一般文学理论上来解决的努力。这些文章在发表之初已产生一定影响,如《灵性激活历史》、《动荡的低谷》等,结集时放在一起,更便于见出雷达近几年来的评论思路。

第二辑收入19篇文章,即属于微观解剖性的,文章也更富于鉴赏性。这组文章,选入了雷达大量作品评论中的精心结撰之作,所评作品,又大多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首选之作,如《芙蓉镇》、《红高梁》、《古船》、《绿化树》、《高山下的花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厚士》、《麦客》……等等。这些作品评论,更能显示评论家的审美鉴识水准和独有的气势与文采,曾经拥有大量的读者。

第三辑收入10篇文章,即属于整体描述性的。这些文章对浩然、贾平凹、高晓声、邓友梅、何士光、乌热尔图、何立伟、路遥等作家的创作面貌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评述。从这些文章中可以见出评论者“论世知人”的功力和综合概括的本领。

本书的序是由小说作者伯勇撰写的。作序者并不太见知于文坛,但序文写得颇有概括力,对读者了解雷达其人其文是有帮助的。

盛英著《中国新时期女作家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24万字,印3千册)。此集为女批评家盛英的第一部书,共收25篇论文。

朱寨在为本书写的序《心灵的烛照》中指出,盛英“并不是这样的评论家:对于任何作品都能发表非常自信的意见,显得博识;也不像随时追逐着文学新浪头的浮标那样引人注目。她始终关注的是新时期女作家的创作。”朱寨还指出:本书“不是一般的评论集,而有独特的内容,近似专著。称为‘新时期女作家论’,名符其实。文章本身也独具特色,在精细的艺术赏析和理论思辨中,还可以亲切地感觉到与自己评论对象之间的心神交会,用她的话说‘犹如星星与灯火那样交相辉映。’这篇篇文章可以说皆是心灵的烛照。”朱寨的这一概括和评价是很准确的。

这本集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收入7篇文章,属于专题专论性质。其中,《她们更向往现代文明——试论新时期女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爱的权利、理想、困惑——试论新时期女作家的爱情文学》、《女性的自觉与突进——漫话新时期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三篇,都是在分析、评论大量新时期女作家的作品的基础上,对这些作品中表现出的女作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文学才情进行综合概括的力作。作者认为:“女性主义批评,简言之,是以妇女意识为观照,具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她主张:“女性主义批评仍将以社会历史批评为本,因为女性文学中的妇女意识,毕竟属人类历史的产物。但为在更深层次上揭开女性创作的本我经验、想象领域、感觉天地、乃至潜意识世界,则将以百倍努力,加强多元接受性,达到多角度剖示女性的性别经验、性别意识、性别心理、乃至性别审美诸特征的目的,为建立女性自身的价值标准与独自文化作出应有贡献。”以盛英这一独特的女性主义批评主张去衡量她的女性主义批评实践,可以看到,她是忠实于自己提出的理论要求的。她的女性主义批评,基本上还是以历史唯物论为立脚地,注重社会历史分析,然后才在此基础上进行女性独特的人类角色分析的。

这本集子中更见功力和光彩的,是第二部份里的女性作家作品评论,共18篇。其中,《茹志鹃论》、《柯岩论》是对两位中年女作家的创作的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评论;对张洁、王安忆的两组追踪评论文章也是别具一格的。对杨绛、刘索拉、残雪、霍达、石楠等不同年龄、风格的新作的评论则表现出评论者宽广的艺术视野和敏锐的批评触角。而且这些作家作品评论,虽然贯彻了作者独特的女性主义批评观,但又不曾作茧自缚,自设藩篱,而能一本评论界的美学感受尽情挥洒。作者认为:“评论家的文学批评,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生活的‘再评论’,他由另一个角度,即通过对作家所创造的形象世界和作家本身复杂隐秘的创作心理过程的探求,去感受、凝聚生活,感受、凝聚艺术,以致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同样为人类奉献生活的真谛。”这一评论观是更为根本的,也是《中国新时期女作家论》一书一以贯之的。

刘士杰著《审美的沉思》(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字数26万字,共收入文艺评论53篇,作家、诗人专访7篇)。印数1000册。本书是中年评论家刘士杰的第一本文艺评论集,朱寨作序。作者在《后记》中说:“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是从我十多年来所写的文章中选出来的。共分六辑:诗歌评论、报告文学和杂文评论、小说评论(其中《中国农民恋爱和婚姻的悲喜剧》一文系与人合写)、戏曲评论、影视剧评论,最后是作家专访。……我是想借出集子的机会,对十多年来所写的文章作一个全面的审视和反省,以便总结文章的得失,也正反映我在此期间的写作全貌,……以便知我者和罪我者都能全面地了解我。”这个告白是实在的,也是诚恳的。

这本评论集所收虽杂,但也有两个重点,即新诗评论和戏曲评论。刘士杰主要是以诗评家见知于文苑的,但他的戏曲评论,也颇饶诗意,为曲苑所称道。他的诗歌评论,一小部分是诗艺探讨的心得,如《打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诗的情感提炼》、《诗歌语言的虚实结合》、《诗的意蕴浅说》等,结合诗歌创作实践,取类举隅,深入浅出,颇多真知灼见。大部份都是对诗人诗作的具体评论。这其中,除《优美的牧歌、热烈的赞歌——论闻捷的诗》、《叶延滨论》二文系比较全面、深入的诗人论外,绝大部分为名篇佳作的赏析之作。也可以说,刘士杰作为诗评家是以精细入微、融理于情的诗歌赏析文章见长的。他对闻一多的《太阳吟》,艾青的《煤的对话》、《怎么办?》,冯至的《深夜又是深山》,流沙河的《故园六咏》、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都有精当的品评。对晏明的诗集《花的抒情诗》,叶延滨诗集《二重奏》、《心的沉吟》、《蜜月箴言》等,作者也有周详准确、文采斐然的评述。朱寨在“序”中对刘士杰的评论文风多所称许,认为“他的评论文章没有‘评论家’的架子,没有勉强硬作的职业气,更不是以鸣鞭为职业。这里收入的文章有长有短,议论有浅有深,但笔下有真情,有灵性的感悟,是与作者及读者进行平等对话、交流感情,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亲切。”朱寨的评价是符合《审美的沉思》一书的实际的。

段崇轩著《生命的河流》(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1992年6月第1版,字数21万字,印数1600册,共收入评论文章33篇)。段崇轩是《山西文学》编辑,八十年代中期后见知于文坛的青年评论家,此书是他的处女集。在扉页的书名“生命的河流”下面,还有一个副题:“关于小说艺术的对话”。这个副题对于理解段崇轩的评论观和评论实践至关重要。在本书“自序”《“对话”的随想》里,作者叙述了自己由学习小说创作转为写文艺评论的经过。他不满意于中国古典文论中“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两种模式(按:其实这是两种治学、注经的态度、方法,不限于文评。)从西方阐释学中领悟到:“批评家与作家之间,并不是谁‘注’谁或者谁服谁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真诚的对话,一种探求真理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找到作品的真理和价值。”作者对文艺评论的这一认识,自然体现在这本书中。

本书分为两部份,第一部份共有16篇文章,可以说是结合创作实践的小说艺术谈,举凡小说创作的各种论题,如人物塑造、艺术构思、情节、主题、细节、结构、传统与创新,直觉与理性等等,都有所论列,其中尤其着重小说结构的研究,关于这个问题便有五篇文章:《回归与超越——关于结构小说的断想》、《文化积淀与结构轨迹》、《艺术直觉与小说结构》、《作家情感与结构创造》、《从封闭到开放:小说结构的蜕变历程》。其中颇多新见。

第二部份共收17篇作家作品评论,这是可以具体见出评论者的理论功力、审美情趣、艺术识见的一组文章。作者选择的作家,有一部分是山西作家,如成一、义夫、高岸、蒋韵、曹乃谦等,但也对有全国影响的名家名作进行独立的品评。其中,对《玛丽娜一世》、《苦寒行》等作品的批评性的评论,对《高山下的花环》中靳开来形象的分析,尤引人注目。虽然作者立论未必人人同意,但这是学术探讨中的新声,是可能引起回响并将研究引向深入的。

张奥列著的《艺术的感悟》(花城出版社出版,1992年4月第1版,字数28万字,印数2090册。本书共收入文艺评论文章58篇,作家走访5篇)。岑桑作序。此外还有一篇《当真做起批评来》作“代跋”。这是作者第二部文艺评论集。

本书分“文坛大视角”、“艺苑新语”、“作家作品透视”、“名家访谈录”四辑。岑桑在“序”《对文学脉搏的亲切感知》中对本书的内容分类和作者评论文字的特点作了如下的概述:“《艺术的感悟》收入的批评文章,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宏观透视文学创作走向;一是微观分析具体作家作品。另外,还有一些从新的审视角度对文学创作规律进行阐释的短论、随笔、创作谈之类。时下有的文学批评文字,谈宏观的往往失之于大而空,不着边际;论微观的则常常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前者是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的学院式的批评;后者则是凭感觉、凭印象的编辑型批评。奥列的批评文学显然致力于在学院式批评和编辑型批评中寻找结合点。他善于从一些具体的作家作品出发,去探讨带普遍性、倾向性的创作问题,并将之置于比较广阔的视野下观照、比较,所以宏观的文章能触及具体的创作实践,微观的文章也能见开阔的视野,既从创作实践出发,也有理论升华,并从中传导着不少文学创作信息。”这一概述是可信的。

夏冠洲著《文学视野中的文化穿透》(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8月第1版,字数21万字,印数3010册。共收文艺评论33篇)。书前有杨匡汉写的序《第十个谬斯》。书末有作者《后记》。

本书共分4辑。第一辑是文艺理论的探讨。收入《格律与自由之间》、《文学视野中的文化穿透》等论文9篇,第二辑是诗歌散文评论,收入《边疆风貌入画图》、《辽阔地平线上的巨人雕像》、《论周涛诗的崇高美》等论文10篇。第三辑为小说评论,收入《王蒙小说中的新疆民俗美》等论文7篇。第四辑为艺术(包括书法、绘画和影视)评论,收入《王颜书艺风格比较论》等艺评7篇。

夏冠洲是个很谦逊、真诚的文艺评论家。早在1963年他便发表过一篇文艺评论习作。但是,作者坦然承认:“此后20来年,我没有发表过真正的文学评论。这期间我写过许多人云亦云的‘欢呼’式的或‘声讨’式的东西,里面充斥着诸如‘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是可忍孰不可忍’、‘砸烂狗头’之类今天令人啼笑皆非的红卫兵式的语言——请文艺先贤九泉下原谅小子的无知——那当然是不作数的”。直至1982年,他才重新写作文艺评论。对自己的这本书,他自评道:“如果要指出这本小册子的长处的话,那么我想,涉及面较广,写得还算真诚,所评对象大都是我熟悉的师长、同学和朋友的作品,这几条似乎是其特点了。”——能作这样的自述和自评的评论家,现在是很少了。也因此,这本书,读者是可以放心地读下去的。

丁临一著《踏波推澜》(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1992年11月第1版,20万字,印数5000册)。收入部队评论家丁临一所撰文艺评论共40篇。书前有徐怀中的序,书后有作者《后记》。

作者在《后记》中说:“我从事文艺批评工作十年,对自己诫之又诫的就是要老老实实读书写作,作文章首要争取言之有物,要争取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这个告白是朴素的,也可以从收入本书的文章中得到印证。

对作者的为人为文比较了解的徐怀中,对本书的内容和特色有这样的评述:“他(指丁临一)显然是带着自己对人生对文学的深思熟虑走向文学批评的。有思想理论基础为依托,就决定了他会从一个较高的起点开始自己探求的旅程。在他的批评活动中,始终贯穿着文学必须反映社会、探索人生的主张和评判标准。他特别注重人性解剖在文学中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军事文学在这方面的薄弱状况,不止一次地大声疾呼‘军人是人’、要把创作重心真正放到写‘人’这个永恒的主题上来。他运用人性解剖的手术刀对《攻击,攻击,再攻击》中的沙龙和《皖南事变》中的项英等人物所进行的剖解分析,就显出了理论的深度和力度。”徐怀中还指出:“丁临一的批评视野一向比较开阔,不满足于小打小闹。收在这个集子中的有不少就是中观乃至宏观的长文,有地区性作家群体的巡礼,也有阶段性创作的鸟瞰,有关于一种创作现象或趋向的理论抽象与阐述,《新松恨不高千尺》一文,就较早对军事文学创作队伍的‘断层现象’作了新颖的发言。”“丁临一的评论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于军事文学新人的敏锐发现、热情扶植,一方面不遗余力地荐介,同时又给予平等和真诚的批评帮助。我们读到他对花晓平、陶纯等人的创作论,都会为他的热心和恳切所感动。我大致知道,近几年军事文学的方阵又增添了许多生气勃勃的新人,读了丁临一的这部《踏波推澜》,才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徐怀中的这些评介,是全面、中肯的。

包泉万著《管窥集》(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1992年2月第1版。字数15.5万,印数1500册。收入文章50篇)。书末有作者《后记》。作者系丹东市文联主席,这是他的第一本文艺评论集。

本书分为4部份。第1部份为文艺理论论文,收入21篇文章。第2、3部份为作品评论,共13篇文章包括诗歌、小说、影视、摄影评论。第4部份为文艺短论,共16篇。

包泉万处于丹东一隅,但他对文坛漩祸中心的一些重大问题,却能发出自己清醒、独特的见解,所谓“旁观者清”。他的理论文章《关于散文创作中的“软化”问题》、《创作中非英雄的问题刍议》、《论新时期小说环境功能的蜕变》、《“新写实”小说质疑》,都是颇有见地的。作者持严谨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点以观察文坛中的“热点”现象,敢于也善于对中青年作家的某些艺术追求中的得失作出比较冷静、甚至是严峻的判断,这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的作品评论,所选的对象大多为丹东地区的青年作家。作者一面热情扶植,一面严格要求。他不护短,不讳过,也不回避熟人友人,剀切地直言,这点尤其令人感动。像《底层世界的人生景观——读“丹东小说专辑”》、《散点透视:一个新的审美视角——读《腊月》致林和平》,都是这样的给人深刻印象之作。

王淑秧著《海峡两岸小说论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4月第1版。字数21.6万字。印数3000册。本书共收入20篇文章)。书前有杨匡汉、古继堂两人作的序两篇。书末有作者《后记》一篇。

王淑秧长期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从1989年才开始转入台港文学研究。她在《后记》中说:“我深深感到这本书中所收文章是我研究台湾及海外华文小说的初步尝试”。这种尝试性在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上表现得很鲜明、清楚。

本书第1部份为大陆与台湾两岸小说的比较,收入论文9篇。其中,《关于两岸小说的比较》一文,反映了她选择这一研究课题的思路。她在进行两岸小说比较时,是把大陆现当代小说打通来进行研究的。她比较王拓和何士光,也比较赖和与鲁迅。进行专题比较如“海峡两岸的‘乡土小说’”时,也是从“五四”纵贯至当代。这样做,比较的视野比较开阔,也较有历史纵深感。另外,她所选择的比较专题,不少是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重点,如“寻根文学”、“文化小说”、“荒诞小说”、“女权主义小说”等。这既使她的比较研究有现实气息,也反映了作者知难而上的学术钻研精神。古继堂在序中说她能“准确把握学科方向”,说她善于 寻找和选择切入点”。这是恰当的评介。

本书第2部份为港台文学作品的评论和某些文学现象的探讨,共收入18篇文章。其中,《光复前台湾小说中的民族意识》与《七十年代台湾小说三题》两文,是台湾文学史研究中的专题研究。其余均为作家作品研究。这些作品评析大都写得细致入微,常有出人意料的观察和生发,显示了作者的女性评论家的细心和灵气,读起来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也更强烈。

本书第3部份是书评,共收三篇文章,分别评介古继堂的《台湾小说发展史》、封祖盛的《台湾小说主要流派初探》、汪景寿的《台湾小说作家论》。这些书评都写得扎实、公允,是真正读过所评著作的心得。这些文章不仅是可信的书评,也记录了作者初入一个研究领域,虚心汲取同行的研究成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足迹。

周晓著《周晓评论选》(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92年3月第1版。字数21.4万字。印数2000册)。本书收入上海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周晓的儿童文学评论48篇。书前有张瑛文《前言》,书末有作者“代后记”《儿童文学与我的后半生》。这是作者第2本儿童文学评论集。

本书分为4辑。第1辑“论辩与探索”,收文章13篇。其中,《儿童文学札记二题》、《儿童文学创作要有大的突破》、《〈弓〉与〈祭蛇〉的启示》等文在发表之后曾在儿童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和争议,产生了一定影响。第2辑“创作风云扫描”,收入6篇畅论儿童文学创作态势和实绩的宏观扫描文章,记述了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发展的风雨征程。第3辑“小说漫步”收入儿童文学作家作品评论24篇,比较集中评论作者在新时期大力提倡的少年小说。新时期比较有影响的少年题材小说如《高高的苗岭》、《“欢乐女神”的故事》、《新星女队一号》、《乱世少年》、《古堡》、《理查三世》、《一只猎雕的遭遇》等均在品评之列。第4辑“散文与报告文学偶拾”,收入儿童、少年题材的散文、报告文学5篇。

作者在“文革”中因落实政策进入儿童文学界。新时期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组织、出版、评论工作,在儿童文学园地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代后记”中说:“对于人称‘小儿科’的儿童文学,我是全身心投入的,我以此自励并引以自豪。”他还说:“我已及花甲之年,今后虽难有长进,可我仍将继续追求,为我们的儿童文学事业贡献我的余力。”这本《周晓评论集》,可以说是他为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发展尽鼓吹、擘划之力的留痕。

1992年出版的文艺评论集为数当然不限于上述10部,限于手头材料,只能作如上很不周全的“一览”。从这“一览”中,也可以约略见出我们的文艺评论家们这些年来的劳绩和他们为文艺评论事业添砖加瓦而苦心结集出书的努力。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