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郭沫若研究述评
在线阅读 收藏

1992年,恰逢郭沫若诞辰百年,因这百年一遇的机缘,郭沫若研究较前几年也有了新的起色。初冬时节,在为纪念这位文化大师举行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报告大厅里,显得春意盎然,一派生机。1201677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场面,它给近几年不景气的研究局面注入了活力。可尽管如此,就郭沫若研究的总体形势来看,依然不容乐观。其中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越来越令人感到不安。一是与其他代表性作家的研究相比较,郭沫若研究的薄弱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人们习惯于将郭沫若研究称为“年轻”的领域,这固然是事实,但除了鲁迅研究外,其他作家领域的研究,谁也不能说已很“悠久”,然而从成果评估来看,从推进速度方面来看,郭沫若研究却显得有些吃力。其次,就郭沫若研究者的心态来看,也似乎不甚稳定,这种不稳定主要来源于研究者对郭沫若本人形象认识的不稳定。人们感到茫然的是:一方面郭沫若的非凡天赋、敏锐的头脑、迅速把握对象的超人能力,使他在众多领域总能得风气之先,做出具有开拓性的业绩;然而另一方面,郭沫若性格中的冲动性质,对于对象难于进行长久的专注思考、兴奋点不断发生转移,以及轻易摧毁原所信奉的思想艺术原则的功利性否定行为,又使人们对他作品的深度和人格力量产生怀疑。这些都说明郭沫若研究的局面亟待改变,它对研究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者应当具备更加严谨的科学批判精神。或许我们可以说,1992年的郭沫若研究正艰难地沿着一条不断接近真实的郭沫若世界的思路向前推进着。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