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全唐诗补编》
在线阅读 、丘丹诗已载本集中,非佚。补遗三贾岛《赴南巴留别苏台知己》乃刘长卿诗;补遗五曹松九首,己见廖凝、李洞、周朴、孟贯、裴说、冷朝阳、白居易、曹邺等人集中。补遗六之郑露乃南朝梁陈间人,吴黔乃北宋时人,皆非唐诗所应收。故辑佚诗应首先辨其真伪,正如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所叹:“辑唐诗非捃采难,鉴辨难!”《全唐诗》成书后,辑佚工作一直在继续,日本市河世宁(号宽斋)辑成《全唐诗逸》,共补72首,句279则,由其子米庵精心书写,友人下田衡出资刊行于文化元年(1804)。其所据为日本当年遣唐使和留学僧带回的唐人诗集及选集,仅从成书于大江维时的《千载佳句》中就采录佚句263则,但其中有重见于王昌龄、郭震、王偃、王建、刘长卿、施肩吾……等诗中者。本世纪初,敦煌石室残卷的发现又使辑佚掀起一次高潮,而当代学者孙望、童养年又从《永乐大典》《舆地纪胜》《古今图书集成》等书中辑近二千首,中华书局将这些成果汇成《全唐诗外编》,于1982年付梓出版。至此,补入作者近四百人,诗二千一百有余,但在《出版说明》中指出,尚有未收之诗待补,如《敦煌廿咏》等。

到目前为止,辑佚工作收获最大的应数陈尚君先生的《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包括对《全唐诗外编》的校订整理和《全唐诗续拾》两大部分,全书共录诗6327首,句1505则,作者达1600多人,其中新见作者900多人,所辑遗诗数量是前此的数倍,这一巨大收获对唐诗总集的新编、唐代作家的考订、唐集的校勘、唐代文献的流传存佚,以及对唐代历史、制度、地理、宗教、外交、风俗和唐诗的体制、风格、流派等问题的研究,无疑会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编的成就和特点大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涉猎宽广。辑者涉猎文献范围之广远宽于前人,明末胡震亨纂《唐音统签》用三十年时间,所采可谓广博,但从全书看,除去两《唐书》志、传部分及当时流传的唐集外,也仅参阅了六百余种书。此次从补编各家诗及句所注出处看,博采了唐、宋四部典籍,佛藏、道藏,金石、碑帖,方志、稗乘,敦煌遗书等,尤其对域外汉籍的钩稽,拓宽了前人的眼界。如用日本尾张国真福寺旧藏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空海《性灵集》、唐写本《新撰类林抄》残简、《怀风藻》、《和汉朗咏集》、高丽李仁老《破闲集》等,皆明清之际编唐诗总集者未见之书。对前人已用过之书,此次也重为校核,如《舆地纪胜》、《锦绣万花谷》、《海录碎事》等,亦辑出不少前人所未发者,可见辑者读书之精细。《续拾》卷一五从《古今岁时杂咏》录出杜甫《寒食夜苏二宅》,为宋至明清间各种杜集所未载,少陵集中有与苏大侍郎涣、苏四徯、苏五弟缨等交游之作,此诗之苏二亦为治杜诗者提供一新线索。据辑者统计,此次翻检古籍约五千种,仅地志就有二千种左右,可见其涉猎搜采之范围。

二、鉴辨精审。辑佚诗贵在真而不只是求全,鉴辨的高低标志着辑佚的质量和研究的水平,这一点表现在两个部分。一是对原《外编》的校订,二是《续拾》诗的真伪取舍。《外编》问世以来,在唐诗学界曾有多人指出其中之舛误,数量甚夥,尤以下册为甚。如开卷李世民《破阵乐》,在《全唐诗》卷二七《杂曲歌辞》中,本载作“失撰人名”。而补入之《黄河》诗,已见薛能集中,晚唐郑谷有《读故许昌薛尚书诗集》一首,曾说“华岳题无敌,黄河句绝伦”。并自注云:“《华岳》《黄河》二诗序云,此皆二京之内巨题目也。”郑谷与薛能时代甚近,故此诗亦决非太宗作。陈尚君此次校订从李世民名下删去,甚确!又如《外编》下册补温庭筠诗6首、句2则,重见《全唐诗》者有5首、句1则,《思桐庐旧居便送鉴上人》乃方干诗,干为睦州人,桐庐为其故居。《留别裴秀才》《瓜州留别李诩》乃许浑诗,见宋钞本《丁卯集》上及《宝真斋法书赞》六许浑墨迹中。《华清宫二首》乃张祜诗,见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四。句:“悠然旅榜频回首”一则乃温庭筠《盘石寺留别成公》诗第7、8句。以上5首、句1则皆非佚诗,此次校订一概删去,甚当。又如马戴诗误为马異、刘长卿诗误为长孙佐辅、宋初凌景阳、晏殊《海棠》诗误为贾岛、白居易诗误为卢贞、朱庆徐诗误为徐凝、梁德裕诗误为李德裕、于 诗误为李绅,周匡物诗误为卢宗、于鹄诗误为李商隐……《外编》皆未能甄辨,此次校订一一为厘正。可见鉴辨之功力。故补遗诗应首先甄辨其真伪,否则仅事搜罗,只能徒增杂芜造成新的重出、误收。此次从《外编》中共芟除614首、269句、242人,皆逐首逐句逐人考订取证后方删下,如删去北齐萧放、宋人王隋、张登(张士逊)等皆《外编》误收,读者可以从校订说明洋洋十万言中见校订者之苦心。这一部分对今后唐诗总集之整理无疑是一大贡献。

在《续拾》六十卷中,其鉴辨不仅是诗之重出真伪,亦涉及作者是否唐人?《全唐诗》中已误收有南北朝、隋、宋、元、明间诗人及诗作,故判断作者之朝代是取舍的首要问题。如《诗式》卷三载李君武《咏泥》诗,列南陈阴铿、北齐颜之推间,胡震亨、季振宜及扬州诗局皆不取,初看并非唐诗。但辑者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查出其人为蔚州司马,其子有李思贞,又从《会稽掇英总集》中知思贞于文明元年(684)出任越州刺史,其时距唐之立国618年已将近70年,故认为李君武一定生活在唐初。这种推断所见甚卓,《诗式》从中唐流传至今,为历代治唐诗者过眼深研,然皆未具此只眼,可见辑者鉴辨之独到。

三、备注出处。全编所录诗、句尽量广征文献,博引典籍,如《续拾》卷一五应真一偈,即注出《景德传灯录》六、《五灯会元》二、《佛祖历代通载》一四、《释氏稽古录》三、《江西诗徵》八七、日本《大灯国师语录》下等。对于历代典籍所载歧异之诗,辑者两存互注其出处,以窥两称之原始资料。如《续拾》卷三一卢肇《病马》诗,又见卷三三秦韬玉,一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八《跋唐卢肇集》;一据《吟窗杂录》引《诗中旨格》。又对《外编》诗补引书证,不仅可见较早之出处,且校正不少误读,如李寿朋,《外编》原作李朝士、李寿朋二人,检《舆地纪胜》原文为:“唐季朝士李寿朋”。此类订讹完全建立在文献基础之上。这种核实出处务求备录的作法,不仅能追溯最早载籍,且见其传刻以明源流,这一点也是历来辑佚唐诗者所未能作到的,对目前唐诗总集的新编及其它各种断代总集的编纂,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四、对作者事迹生平考订钩沉宏嵩。《全唐诗》中世次无考爵里不详者约有七之一,此次补清不少,如严巨川,时代不详,辑者据《奉天录》确定为建中、贞元间人,朱泚之乱时陷贼中,并补佚诗一首。《外编》下册补龚霖,生平不明,此次从《类说》引《纪異记》和王禹偁《小畜集》为赞宁文集所作序中,知其为五代时进士,并据《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诗集一卷,又从《诗渊》中辑补其佚诗8首。对《全唐诗》未收之作者生平传记,则全部据所辑文献新撰,约九百人,读之可见发掘史料之广,钩稽行实之深,这一点,非对唐、宋史料、文集十分谙熟者不能达到。至于对作者生平事迹之订误更是比比皆是,如神迥,订《诗式》祖迥之讹,周渭,中唐、五代末各有一人,同名,《全唐诗》已将二人作品混编。新编唐诗总集将据陈尚君此编成果,大量改写诗人小传,以求详实。

五、补《全唐诗》中残佚。《全唐诗》及《外编》中有许多缺题、缺序、诗句不全、缺字等残诗,辑者据涉猎文献补题、补序、补缺字以及重新录正全诗,使之臻于完璧。如《续拾》卷四五补全罗隐《上亭驿》诗八句,《全唐诗》只存二句,《外编》仅收四句,此次恢复全貌。又如《续拾》卷五二补贯休诗缺题、缺句二十余首;补可朋诗缺题,补徐光溥诗脱字,补幸夤逊诗七律四句,补欧阳炯《棋》六句。这种订补残佚比整首补遗更为困难,要求辑佚工作更应十分审慎精密,更能体现辑佚的意义和原则精神。

六、充分利用当代研究成果。当今任何学科领域的研究,决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同仁的联系。辑者尽量吸收了当代唐诗学界及文物考古的新成果,且每引必注明近人或今人的论著出处,即便友朋书札也一说明。而对今人的错误或不同学术观点,则只是客观的摆出来,决无抨击攻讦之词。这种谨严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术道德也可从《补编》中昭示出来。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此编亦有疏忽之处。如《续拾》卷三一补李频《苏州寒食日送人归觐》,乃北宋王禹偁诗,见《小畜集》卷七。《吴郡志》卷四九载此及另二首于李频诗后,题下佚作者名,四部丛刊影明钞本李频《犁岳诗集》不收,张元济据《吴郡志》将3首俱补入,皆非李频诗。又《续拾》卷五六补无名氏《贽高骈歌》:“五色真龙上汉时”二句,据《南部新书》,但此为顾云《华清词》末二句,作“九色真龙上汉时”,见《全唐诗》卷六三七,又载《文苑英华》卷三三二及《贵池先哲遗书·顾云诗》卷一,据《语诗纪事》卷六七载,顾云池州人,曾为高骈淮南从事,则此亦非无名氏佚句。当然,辑六千余首诗能一无舛误是不可能的,不妨待以后修订之。

(修培基《评〈全唐诗补编〉》)

');" class="a2">收藏

唐诗的断代总集,到目前为止,首屈一指的是康熙《全唐诗》,《四库全书总目》评此书说:“网罗赅备,细大不遗。……自有总集以来,更无如是之既博且精者矣。”但是,《全唐诗》只能说是相对的“全”,扬州诗局编臣在明末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全唐诗稿本》的基础上,又补遗诗七卷,113家,292首,所据多为王安石《唐百家诗选》、赵孟奎《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及一些地方石刻,如河南登封石淙摩崖,可谓在辑佚方面有所收获。但所补重出、误收之作亦不少,如补遗二严维乃张九龄诗,耿 、丘丹诗已载本集中,非佚。补遗三贾岛《赴南巴留别苏台知己》乃刘长卿诗;补遗五曹松九首,己见廖凝、李洞、周朴、孟贯、裴说、冷朝阳、白居易、曹邺等人集中。补遗六之郑露乃南朝梁陈间人,吴黔乃北宋时人,皆非唐诗所应收。故辑佚诗应首先辨其真伪,正如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所叹:“辑唐诗非捃采难,鉴辨难!”《全唐诗》成书后,辑佚工作一直在继续,日本市河世宁(号宽斋)辑成《全唐诗逸》,共补72首,句279则,由其子米庵精心书写,友人下田衡出资刊行于文化元年(1804)。其所据为日本当年遣唐使和留学僧带回的唐人诗集及选集,仅从成书于大江维时的《千载佳句》中就采录佚句263则,但其中有重见于王昌龄、郭震、王偃、王建、刘长卿、施肩吾……等诗中者。本世纪初,敦煌石室残卷的发现又使辑佚掀起一次高潮,而当代学者孙望、童养年又从《永乐大典》《舆地纪胜》《古今图书集成》等书中辑近二千首,中华书局将这些成果汇成《全唐诗外编》,于1982年付梓出版。至此,补入作者近四百人,诗二千一百有余,但在《出版说明》中指出,尚有未收之诗待补,如《敦煌廿咏》等。

到目前为止,辑佚工作收获最大的应数陈尚君先生的《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包括对《全唐诗外编》的校订整理和《全唐诗续拾》两大部分,全书共录诗6327首,句1505则,作者达1600多人,其中新见作者900多人,所辑遗诗数量是前此的数倍,这一巨大收获对唐诗总集的新编、唐代作家的考订、唐集的校勘、唐代文献的流传存佚,以及对唐代历史、制度、地理、宗教、外交、风俗和唐诗的体制、风格、流派等问题的研究,无疑会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编的成就和特点大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涉猎宽广。辑者涉猎文献范围之广远宽于前人,明末胡震亨纂《唐音统签》用三十年时间,所采可谓广博,但从全书看,除去两《唐书》志、传部分及当时流传的唐集外,也仅参阅了六百余种书。此次从补编各家诗及句所注出处看,博采了唐、宋四部典籍,佛藏、道藏,金石、碑帖,方志、稗乘,敦煌遗书等,尤其对域外汉籍的钩稽,拓宽了前人的眼界。如用日本尾张国真福寺旧藏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空海《性灵集》、唐写本《新撰类林抄》残简、《怀风藻》、《和汉朗咏集》、高丽李仁老《破闲集》等,皆明清之际编唐诗总集者未见之书。对前人已用过之书,此次也重为校核,如《舆地纪胜》、《锦绣万花谷》、《海录碎事》等,亦辑出不少前人所未发者,可见辑者读书之精细。《续拾》卷一五从《古今岁时杂咏》录出杜甫《寒食夜苏二宅》,为宋至明清间各种杜集所未载,少陵集中有与苏大侍郎涣、苏四徯、苏五弟缨等交游之作,此诗之苏二亦为治杜诗者提供一新线索。据辑者统计,此次翻检古籍约五千种,仅地志就有二千种左右,可见其涉猎搜采之范围。

二、鉴辨精审。辑佚诗贵在真而不只是求全,鉴辨的高低标志着辑佚的质量和研究的水平,这一点表现在两个部分。一是对原《外编》的校订,二是《续拾》诗的真伪取舍。《外编》问世以来,在唐诗学界曾有多人指出其中之舛误,数量甚夥,尤以下册为甚。如开卷李世民《破阵乐》,在《全唐诗》卷二七《杂曲歌辞》中,本载作“失撰人名”。而补入之《黄河》诗,已见薛能集中,晚唐郑谷有《读故许昌薛尚书诗集》一首,曾说“华岳题无敌,黄河句绝伦”。并自注云:“《华岳》《黄河》二诗序云,此皆二京之内巨题目也。”郑谷与薛能时代甚近,故此诗亦决非太宗作。陈尚君此次校订从李世民名下删去,甚确!又如《外编》下册补温庭筠诗6首、句2则,重见《全唐诗》者有5首、句1则,《思桐庐旧居便送鉴上人》乃方干诗,干为睦州人,桐庐为其故居。《留别裴秀才》《瓜州留别李诩》乃许浑诗,见宋钞本《丁卯集》上及《宝真斋法书赞》六许浑墨迹中。《华清宫二首》乃张祜诗,见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四。句:“悠然旅榜频回首”一则乃温庭筠《盘石寺留别成公》诗第7、8句。以上5首、句1则皆非佚诗,此次校订一概删去,甚当。又如马戴诗误为马異、刘长卿诗误为长孙佐辅、宋初凌景阳、晏殊《海棠》诗误为贾岛、白居易诗误为卢贞、朱庆徐诗误为徐凝、梁德裕诗误为李德裕、于 诗误为李绅,周匡物诗误为卢宗、于鹄诗误为李商隐……《外编》皆未能甄辨,此次校订一一为厘正。可见鉴辨之功力。故补遗诗应首先甄辨其真伪,否则仅事搜罗,只能徒增杂芜造成新的重出、误收。此次从《外编》中共芟除614首、269句、242人,皆逐首逐句逐人考订取证后方删下,如删去北齐萧放、宋人王隋、张登(张士逊)等皆《外编》误收,读者可以从校订说明洋洋十万言中见校订者之苦心。这一部分对今后唐诗总集之整理无疑是一大贡献。

在《续拾》六十卷中,其鉴辨不仅是诗之重出真伪,亦涉及作者是否唐人?《全唐诗》中已误收有南北朝、隋、宋、元、明间诗人及诗作,故判断作者之朝代是取舍的首要问题。如《诗式》卷三载李君武《咏泥》诗,列南陈阴铿、北齐颜之推间,胡震亨、季振宜及扬州诗局皆不取,初看并非唐诗。但辑者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查出其人为蔚州司马,其子有李思贞,又从《会稽掇英总集》中知思贞于文明元年(684)出任越州刺史,其时距唐之立国618年已将近70年,故认为李君武一定生活在唐初。这种推断所见甚卓,《诗式》从中唐流传至今,为历代治唐诗者过眼深研,然皆未具此只眼,可见辑者鉴辨之独到。

三、备注出处。全编所录诗、句尽量广征文献,博引典籍,如《续拾》卷一五应真一偈,即注出《景德传灯录》六、《五灯会元》二、《佛祖历代通载》一四、《释氏稽古录》三、《江西诗徵》八七、日本《大灯国师语录》下等。对于历代典籍所载歧异之诗,辑者两存互注其出处,以窥两称之原始资料。如《续拾》卷三一卢肇《病马》诗,又见卷三三秦韬玉,一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八《跋唐卢肇集》;一据《吟窗杂录》引《诗中旨格》。又对《外编》诗补引书证,不仅可见较早之出处,且校正不少误读,如李寿朋,《外编》原作李朝士、李寿朋二人,检《舆地纪胜》原文为:“唐季朝士李寿朋”。此类订讹完全建立在文献基础之上。这种核实出处务求备录的作法,不仅能追溯最早载籍,且见其传刻以明源流,这一点也是历来辑佚唐诗者所未能作到的,对目前唐诗总集的新编及其它各种断代总集的编纂,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四、对作者事迹生平考订钩沉宏嵩。《全唐诗》中世次无考爵里不详者约有七之一,此次补清不少,如严巨川,时代不详,辑者据《奉天录》确定为建中、贞元间人,朱泚之乱时陷贼中,并补佚诗一首。《外编》下册补龚霖,生平不明,此次从《类说》引《纪異记》和王禹偁《小畜集》为赞宁文集所作序中,知其为五代时进士,并据《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诗集一卷,又从《诗渊》中辑补其佚诗8首。对《全唐诗》未收之作者生平传记,则全部据所辑文献新撰,约九百人,读之可见发掘史料之广,钩稽行实之深,这一点,非对唐、宋史料、文集十分谙熟者不能达到。至于对作者生平事迹之订误更是比比皆是,如神迥,订《诗式》祖迥之讹,周渭,中唐、五代末各有一人,同名,《全唐诗》已将二人作品混编。新编唐诗总集将据陈尚君此编成果,大量改写诗人小传,以求详实。

五、补《全唐诗》中残佚。《全唐诗》及《外编》中有许多缺题、缺序、诗句不全、缺字等残诗,辑者据涉猎文献补题、补序、补缺字以及重新录正全诗,使之臻于完璧。如《续拾》卷四五补全罗隐《上亭驿》诗八句,《全唐诗》只存二句,《外编》仅收四句,此次恢复全貌。又如《续拾》卷五二补贯休诗缺题、缺句二十余首;补可朋诗缺题,补徐光溥诗脱字,补幸夤逊诗七律四句,补欧阳炯《棋》六句。这种订补残佚比整首补遗更为困难,要求辑佚工作更应十分审慎精密,更能体现辑佚的意义和原则精神。

六、充分利用当代研究成果。当今任何学科领域的研究,决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同仁的联系。辑者尽量吸收了当代唐诗学界及文物考古的新成果,且每引必注明近人或今人的论著出处,即便友朋书札也一说明。而对今人的错误或不同学术观点,则只是客观的摆出来,决无抨击攻讦之词。这种谨严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术道德也可从《补编》中昭示出来。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此编亦有疏忽之处。如《续拾》卷三一补李频《苏州寒食日送人归觐》,乃北宋王禹偁诗,见《小畜集》卷七。《吴郡志》卷四九载此及另二首于李频诗后,题下佚作者名,四部丛刊影明钞本李频《犁岳诗集》不收,张元济据《吴郡志》将3首俱补入,皆非李频诗。又《续拾》卷五六补无名氏《贽高骈歌》:“五色真龙上汉时”二句,据《南部新书》,但此为顾云《华清词》末二句,作“九色真龙上汉时”,见《全唐诗》卷六三七,又载《文苑英华》卷三三二及《贵池先哲遗书·顾云诗》卷一,据《语诗纪事》卷六七载,顾云池州人,曾为高骈淮南从事,则此亦非无名氏佚句。当然,辑六千余首诗能一无舛误是不可能的,不妨待以后修订之。

(修培基《评〈全唐诗补编〉》)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