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贞元时期是唐代乃至整个古代诗歌发生巨变的历史阶段。由于历来对这一段诗歌创作的忽视,唐诗乃至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史轨迹并未被清楚地勾勒出来。现在,蒋寅博士论文《大历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出版,可以说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是海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大历诗风的内涵及演变的专著。
作者对大历诗风的研究表明:在诗歌的体式方面,大历诗人较重视近体、五言,他们写得最好的是五律,次为七律、五绝,七绝也有些出色的作品,而乐府和古体诗较一般。在审美趣味上,由崇尚汉魏风骨转向追慕以谢朓为代表的六朝清丽纤秀之风,由阳刚之美转向阴柔之美,由健朗的气骨转向悠远的韵致,由豪迈的气势转向幽隽的情调,由雄浑凝重的格调转向清空闲雅的意趣。在创作方法上,由瑰丽的浪漫主义转向朴实的现实主义,注重写实,擅长白描,工于形似之言,写情细腻深刻,写景生动逼真,言情体物均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缺点是气象不够恢宏,边幅稍嫌狭窄。在主题取向上,由偏重于表现理想转向偏重于表现感受,由社会生活转向伦常情感、身边琐事,感遇咏怀之作减少而酬赠送别之作激增;作品中主要吟咏迷惘的心态、衰老的感受、孤独的心境、乡愁旅恨以及山水之趣,其中贯穿着对友情的渴望,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作品构成上,物我达成同一,主要通过移情手法来表现主观感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象具有具体性和静态性的特点,意象结构主要是平列式;作品的语言追求清新的风格,甚为炼饰,乃至雕琢,但句式圆活,意思明快,很少用典,显出明晰流利之美。
以上是作者通过研究得出的对大历诗的基本认识,也是作者所理解的大历诗风的内涵。论著还仔细分析了大历诗歌产生的背景,指出大历诗歌产生的自身原因与社会原因。作者从整个唐诗的演进历程作宏观考察,公正地指出:大历相对开天、元和两大波峰来说恰恰是个低洼的波谷,它乘着前一个波峰的余力,又孕育着新的波峰,成了诗风嬗变“盛而逗中”的关键。由此,论著论证了大历诗在整个唐诗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及其所作出的贡献。
论著的整个研究方式及表达结构,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力图从宏观的层次来把握对象,因此,论著自始至终将大历诗歌的创作看作一个整体,对它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研究。作者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逐层地分析了大历诗的结构和要素,指出:大历诗在各方面都开了中晚唐的先声,中晚唐诗的许多新变都已在大历诗中滥觞。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论著中所表现出的系统思维与结构方式,颇具独创性,有一定的学术规范意义。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不在生产什么,而是在于怎样生产。这是决定社会形态与生产方式的根本因素。同样,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如果不在研究方式上作反思和探索,结果只能又是一个重讲一遍的故事。《大历诗风》不同于前人之处,就在于它根据研究对象对研究方式作了独到的设计。无论是对本课题自身内容的研究,还是对整个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本书都可以说有很大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张正欣《〈大历诗风〉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