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女海神形象,比起以作官的历史人物为原型、以威严为特点的男海神来,其世俗性要浓郁得多,而且同中又各有异。美丽的东海神姑,与凡人书生可以随意饮酒作乐,追求情爱,是最能体现世俗性特色的。海神夫人向舟人要好发髢中脯腊,也富含生活情趣,而其手为鸟爪,则仍可见远古人首乌身海神信仰的古文化遗存。海神女以白鹿朝送暮迎海神,几十年如一日,情意何等深厚缠绵,但一旦知道海神开了杀戒时,就干脆一刀两断“因缘绝矣”。从态度的如此坚决,就不难感到佛教禁杀生教义在故事中的有力渗透。但其力量又终究难以与古突厥人猎取人头以祭天的原始宗教信仰力量相比拟,所以也就仍未能改变其猎人头以祭的原始信仰习俗。这些世俗性强的女海神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海神的人神化色彩。关于她们的故事,与缺少生活情趣的男海神故事相比,是更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受并乐于口头传播的。
女性海神发展到宋代以后,出现了一个突出的代表,那就是由林氏女而不断演变加封为妃、天妃乃至天后,最后成为前有六十二字长长爵位称号的天后。这位自宋以来独据绝对优势地位、声名显赫的女海神,被民间亲切称之为妈祖、天上圣母,今天还正担负着沟通海峡两岸骨肉情谊的新使命。
第三,随着封建皇权统治的加强。皇权高于神权的趋向日益突出。这种演变趋势,从前述历代皇朝加封海神的历史进程中已明显可见。
第四,道教佛教势力渗入海神信仰中,或表现为宗教可驾驭海神,或干脆以仙、佛取代海神,这其间,道教与佛教又各显不同特色。
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末由黄老之学与民间巫术相结合而形成,以炼丹成仙追求长生和以符咒驱鬼治病去灾为其主要内容,在民间有广泛影响。佛教源于印度,自西汉末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传播加速,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至宋代,虽以儒家为统治之本。但对佛教除宋徽宗外,仍均持保护态度。后又经明清各朝,虽有曲折,也仍有发展,至今,也还留有它较大的影响。佛教所宣扬的灵魂永存、生死轮迥、因果报应、今世行善、来世得福等观念,是很易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的。
从现在可见的材料看,佛、道两教在海神领域中的影响都是很大的。佛教《华严经》中,基于认为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一真法界”(即佛性)的显现这种教义思想,就自然产生了这样一段有关海神的记述:“佛所游处,无不偏至复兴不可思议,诸海神具其名,曰宝胜光明神、金刚慧神、普涌浪神、杂华龙胜神、宝华光明神、须弥庄严神、海音声神,如是一切以佛无量功德之海而自充满。”《华严纲要》中也记有:“有无量主海神,所谓出现宝光主海神,成金刚
主海神……金纲妙髻主海神……悉以如来功德大海充满其身。”
作为如来功德充满其身的海神,由佛无量所主的海神,其一切神力当然都是来自佛祖。反映这种观念的海神故事是不少的,如鲁应龙《括异记》中所记的一则。大意是:海盐县西有资圣佛寺。寺有高耸宝塔,“层层用四方灯点照东海行舟”。有渔民兄弟入洋口接鲜,遇风浪俱死难。一夕妻梦夫告之,海神曾梦告有风波之厄不宜出海,因弗听而遇难,现正在溺鬼部中天天干推拥海浪的苦活,只有设灯愿,资圣塔灯,修光明功德才能减苦役。妻照办后,就梦见丈夫来谢说:“今升一等矣”。很明显,故事中的海神与佛教是休戚相关的,因为只有敬佛还灯愿做好事,才能得到海神的好待。海神是按佛的旨意行事的。
道教的影响海神领域,既有道家可驾驭指使海神的故事,也有以仙人取代海神的故事。如魏《列异传》中的神仙费长房,既能敕系海神而造成天旱,又能敕放海神出而行大雨;宋代道书《云笈七签》中的另一海神,干脆就是由修道成仙的南溟夫人来担任的。
这类情节在道书中屡见不鲜,而女仙形象在道书中更是所见甚多,不仅是海神而已,应该说,这是与道教的崇敬女性分不开的。道教在继承我国古代女神崇拜传统的基础上,创编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女仙形象。
我国道教自东汉形成后,至魏晋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仙体系,其中甚多女神形象,葛洪在汉代《列仙传》基础上写成的《神仙传》10卷中,就又增加了六位女仙。特别是唐末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集中发刊了38个女神的故事,从而开创了我国女神仙专集的先河。元朝道士赵道一仿《资治通鉴》所作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第6卷中,全为女神仙,数量多达121个。清朝道士王建章的《历代仙史》卷8中,也全是女仙,共133位,书中对明清时期新出现的女神仙,是明显地着力予以张扬的。前述诸多女海神,就正是在这样的道教文化环境中问世。
如果再将《华严经》、《括异记》中的佛教海神故事,与《云笈七签》中的道教女神故事作一比较,就还可看到两教造神的基本不同处。佛教海神是靠佛无量功德之海充满其身而获神力,受难者是通过还灯愿、积佛德才得到海神的好报。道教海神的神力,则主要来自自己长期按丹篆苦练修道成仙而获得,受难者往往是直接受女海神之助而解难。前者法力的主要靠修功德而获佛的赐予,后者法力的主要靠自己修炼成仙而获得,可以说,这在相当普遍的意义上,反映出了佛道两家各不相同的宗教性格。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我国古代的海神文化,是我国古代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信仰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它的剖析,既可透视到下层民众生活的某些剪影,也可窥见上层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有着一定的认识意义。对我们今天如何开展宗教工作,也有着它不可或少的参考价值。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岛众多,海外交往历史悠久,海洋文化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原载《广东民俗文化研究》1992年第1期,原文10000字,耿之摘)
');" class="a2">收藏我国海神的名称,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黄帝生禹虢,禹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为海神”。
四海海神的名字及其形状的描写,也主要见于《山海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名曰禺强”。(《大荒北经》)“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大荒南经》)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貌。(《大荒东经》)“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大荒西经》)
这种人面、鸟身、珥蛇、践蛇的海神形象,是我国古代先民崇拜鸟、蛇的原始思维产物。随着人们对自然驾驭能力的日益增加、对自身为万物之灵在认识上的逐渐接近,半人半动物形的海神形象必然会象人形神演变。伴随着我国汉代海神形象的人神化和“姓”“名”文化的发展,自然又会有给四海海神取姓命名并配夫人之举。汉代讳书之一的《龙鱼河图》中就记有:“东海神姓冯名修青,夫人姓朱名隐娥。南海神姓祝名赤,夫人姓翳名逸寥。西海神姓勾大名丘百,夫人姓灵名素兰,北海神姓是名禹帐里,夫人姓结名莲翘。”
伴随着海神形象的人神化、世俗化,人们对海神的祭祀礼拜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我国海神之祭的见之于文字记载,较山川之祭要晚。《郊祀志》中记:汉宣帝元年,诏“以四时祀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这可说是有关帝王祀祭海神的最早文写记载。以后,随着海上活动的增多,海运事业的发展,大海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日显重要,对海的祭祀也就更加受到重视。
我国古代的海神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除围绕四海海神所发生的上述变化外,还曾先后出现过一些各具特色的新海神形象,通观这些海神,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在均为人神的男性神中,有些是实有的历史人物。魏晋以来人神化的海神中,除四海海神等是以虚构的王、侯神灵形象作为偶象特征外,还有一些海神庙侠中的男性神是实有的历史人物。如:《严州府志·海神庙条》记有:“庙在海坛山麓,唐咸通二年建。宋元祐五年(1090年)守范峋梦神自言姓李,唐武宗时宰相,以事南迁而殁。今在城东北隅丛薄中。范悟,疑为卫公德裕,作新庙,貌上其事,崇宁元年赐额善济封侯爵。”但在此后有关的海神资料中,就没再见对他有什么新的祀拜与加封了。
又如:与大海关系十分密切的潮神是由伍子胥承担的。这位春秋时的吴国大夫,以他直言忠国从而受馋屈死的形象,受到民间的爱戴与庙祀,他那被砍头浮尸江中的惨遇,也自易与涛涌相联想而被人们尊成潮神。潮神庙后来由沿海江浙等地往外扩散,其西向就曾出现过“自荆以西,子胥庙甚多”的景况。(陆游《入蜀记》)。
由此可见,民间的敬仰拜祀与政权的提倡利用,当是神庙得以保存并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且具有规律性意义。
第二,出现了一批多姿异采神味各殊的女海神形象,试举数例:齐明帝建武中(公元494——498),有书生肖岳,自昆陵至延陵,季子庙前泊舟望月,忽有一女子年十六七,从三四待女,貌皆绝世,以橘掷岳怀中……后入庙,……及明,乃整衣冠至延陵庙中,见东壁上画第三座之女,细观之而笑,果昨夜宿之女也,及左右侍女亦所从也。画壁题云东海姑之神”。(唐《八朝穷怪录》)
南唐徐铉在其经廿年收集而成书的《稽神录》中的又一则,内容就要更原始一些。故事说:“江南内臣朱廷禹,言其所亲泛海遇风,舟将覆者数矣。海师云:此海神有所求,可即取舟中所载弃之水中。物将尽,有一黄衣妇人容色绝世,乘舟而来,四青衣卒剌船,皆朱发豕牙,貌甚可畏。妇人迳上船问,有好发髢可以见与,其人忙怖不复记,但云:物已尽矣。妇人云:在船后挂壁箧中。如言而得之。船屋上有脯腊,妇人取以食四卒,视其手鸟爪也,持髢而去。舟乃达口。”
再一则是古突厥族的海神故事。大意是突厥海神女以白鹿暮迎射摩舍利海神,天明送之出,数十年不懈,呵
首领因误杀金角白鹿,被射摩舍利海神砍了头,海神女认为海神斩人开了杀戒,乃告之曰:“尔手斩人,血气腥秽,因缘绝矣”。但从此突厥人须人祭天时,即取呵
部落子孙斩之以祭。至今仍有这种习俗。(唐《酉阳杂俎》)
这三个女海神形象,比起以作官的历史人物为原型、以威严为特点的男海神来,其世俗性要浓郁得多,而且同中又各有异。美丽的东海神姑,与凡人书生可以随意饮酒作乐,追求情爱,是最能体现世俗性特色的。海神夫人向舟人要好发髢中脯腊,也富含生活情趣,而其手为鸟爪,则仍可见远古人首乌身海神信仰的古文化遗存。海神女以白鹿朝送暮迎海神,几十年如一日,情意何等深厚缠绵,但一旦知道海神开了杀戒时,就干脆一刀两断“因缘绝矣”。从态度的如此坚决,就不难感到佛教禁杀生教义在故事中的有力渗透。但其力量又终究难以与古突厥人猎取人头以祭天的原始宗教信仰力量相比拟,所以也就仍未能改变其猎人头以祭的原始信仰习俗。这些世俗性强的女海神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海神的人神化色彩。关于她们的故事,与缺少生活情趣的男海神故事相比,是更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受并乐于口头传播的。
女性海神发展到宋代以后,出现了一个突出的代表,那就是由林氏女而不断演变加封为妃、天妃乃至天后,最后成为前有六十二字长长爵位称号的天后。这位自宋以来独据绝对优势地位、声名显赫的女海神,被民间亲切称之为妈祖、天上圣母,今天还正担负着沟通海峡两岸骨肉情谊的新使命。
第三,随着封建皇权统治的加强。皇权高于神权的趋向日益突出。这种演变趋势,从前述历代皇朝加封海神的历史进程中已明显可见。
第四,道教佛教势力渗入海神信仰中,或表现为宗教可驾驭海神,或干脆以仙、佛取代海神,这其间,道教与佛教又各显不同特色。
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末由黄老之学与民间巫术相结合而形成,以炼丹成仙追求长生和以符咒驱鬼治病去灾为其主要内容,在民间有广泛影响。佛教源于印度,自西汉末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传播加速,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至宋代,虽以儒家为统治之本。但对佛教除宋徽宗外,仍均持保护态度。后又经明清各朝,虽有曲折,也仍有发展,至今,也还留有它较大的影响。佛教所宣扬的灵魂永存、生死轮迥、因果报应、今世行善、来世得福等观念,是很易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的。
从现在可见的材料看,佛、道两教在海神领域中的影响都是很大的。佛教《华严经》中,基于认为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一真法界”(即佛性)的显现这种教义思想,就自然产生了这样一段有关海神的记述:“佛所游处,无不偏至复兴不可思议,诸海神具其名,曰宝胜光明神、金刚慧神、普涌浪神、杂华龙胜神、宝华光明神、须弥庄严神、海音声神,如是一切以佛无量功德之海而自充满。”《华严纲要》中也记有:“有无量主海神,所谓出现宝光主海神,成金刚
主海神……金纲妙髻主海神……悉以如来功德大海充满其身。”
作为如来功德充满其身的海神,由佛无量所主的海神,其一切神力当然都是来自佛祖。反映这种观念的海神故事是不少的,如鲁应龙《括异记》中所记的一则。大意是:海盐县西有资圣佛寺。寺有高耸宝塔,“层层用四方灯点照东海行舟”。有渔民兄弟入洋口接鲜,遇风浪俱死难。一夕妻梦夫告之,海神曾梦告有风波之厄不宜出海,因弗听而遇难,现正在溺鬼部中天天干推拥海浪的苦活,只有设灯愿,资圣塔灯,修光明功德才能减苦役。妻照办后,就梦见丈夫来谢说:“今升一等矣”。很明显,故事中的海神与佛教是休戚相关的,因为只有敬佛还灯愿做好事,才能得到海神的好待。海神是按佛的旨意行事的。
道教的影响海神领域,既有道家可驾驭指使海神的故事,也有以仙人取代海神的故事。如魏《列异传》中的神仙费长房,既能敕系海神而造成天旱,又能敕放海神出而行大雨;宋代道书《云笈七签》中的另一海神,干脆就是由修道成仙的南溟夫人来担任的。
这类情节在道书中屡见不鲜,而女仙形象在道书中更是所见甚多,不仅是海神而已,应该说,这是与道教的崇敬女性分不开的。道教在继承我国古代女神崇拜传统的基础上,创编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女仙形象。
我国道教自东汉形成后,至魏晋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仙体系,其中甚多女神形象,葛洪在汉代《列仙传》基础上写成的《神仙传》10卷中,就又增加了六位女仙。特别是唐末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集中发刊了38个女神的故事,从而开创了我国女神仙专集的先河。元朝道士赵道一仿《资治通鉴》所作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第6卷中,全为女神仙,数量多达121个。清朝道士王建章的《历代仙史》卷8中,也全是女仙,共133位,书中对明清时期新出现的女神仙,是明显地着力予以张扬的。前述诸多女海神,就正是在这样的道教文化环境中问世。
如果再将《华严经》、《括异记》中的佛教海神故事,与《云笈七签》中的道教女神故事作一比较,就还可看到两教造神的基本不同处。佛教海神是靠佛无量功德之海充满其身而获神力,受难者是通过还灯愿、积佛德才得到海神的好报。道教海神的神力,则主要来自自己长期按丹篆苦练修道成仙而获得,受难者往往是直接受女海神之助而解难。前者法力的主要靠修功德而获佛的赐予,后者法力的主要靠自己修炼成仙而获得,可以说,这在相当普遍的意义上,反映出了佛道两家各不相同的宗教性格。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我国古代的海神文化,是我国古代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信仰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它的剖析,既可透视到下层民众生活的某些剪影,也可窥见上层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有着一定的认识意义。对我们今天如何开展宗教工作,也有着它不可或少的参考价值。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岛众多,海外交往历史悠久,海洋文化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原载《广东民俗文化研究》1992年第1期,原文10000字,耿之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