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中国城市管理报告(2012)
本报告阐述了中国城市管理的现状和未来的期待,提出城市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社会形态之一,生态环境管理、民生为核心的管理、人文生态管理已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各级城市政府城市管理的重要目标,各具特色的城市人文生态文明已逐步呈现。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欠账多,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压力大;城市规划与建设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单中心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加剧了城市交通等一系列城市管理问题的严重性;城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城市管理负担沉重;城市管理部门统筹力度不足,一元化管理特征依然突出,城市管理的社会参与度较低以及城市管理政策法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为此,解决之路在于:努力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塑造自然-社会-人文和谐的城市大生态文明;构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城市治理结构;建立市民共同遵循的城市行为规范和公共秩序;加强城市管理手段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倡导基于差异化的城市多样化管理模式。 本报告分析了新时期城市管理的形势与任务,指出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管理的核心,阐明了城市管理的目的是“两型社会”的科学发展和“美丽城市”的塑造,论述了未来城市管理的趋势是城市管理的社会化、法制化、市场化、综合化、规范化、公民化、数字化、柔性化和精细化。 本报告对我国城市管理的水平做出了科学的评价,建立了城市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管理、空间管理、基础设施管理、文化管理七个子系统组成的中国城市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包括35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9个沿海开放城市和港口城市在内的44个城市的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得出了中国城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结论,即东部地区的一线城市管理水平最高,中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管理水平超过东部部分城市,西部地区城市管理水平整体较低,东北地区城市管理水平位居中游。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路径选择是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城市管理对象的多样化、城市管理方式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目标的人本化。 本报告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管理问题,论述了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问题紧密交织、互为因果,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市化发展不协调,并科学系统地提出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正从全地域城市化走向全领域城市化。 本报告全面论述了中国城市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指出我国城市经济管理在城市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住房管理三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为妥善化解矛盾、夯实城市发展基础,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从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规划、完善城市公共经济管理、加强政府规制和监管三个方面提高城市经济管理水平,破解发展难题,为加快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提供切实保障。同时,探讨了国际化大都市商务中心区(CBD)的城市管理模式,阐述了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制度的创新。 本报告研究了城市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综合论述了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与国外城市社会管理理念的异同,提出社会管理的重点是破解政府一元化和行政化的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多主体协作治理模式,建立畅通的公众参与渠道,加强改善民生的公共服务机制创新和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推进流动人口管理的机制创新。 本报告论述了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的理念管理城市品牌的概念,提出了城市精神是城市品牌的灵魂,城市符号是城市品牌的具象表达,城市品牌塑造的过程就是城市文化提升的一个过程。 本报告研究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从系统性、和谐性、持续性、高效性和多样性的原则入手,围绕环境系统保护、生态系统保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五个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提出了生态城市是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城市内涵的定量化表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可以评价城市生态发展,成为生态城市重要的管理工具。 本报告提出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背景下,城市交通建设应向低碳化发展,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选择。这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政策法律的跟进以及市场和公民的参与才能实现,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是重中之重,需要建立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新理念,切实落实各项责任制度,加强运营安全方面的研究、培训与教育。
帮助中心电脑版